top of page

Ying Lu

父亲的日记


 

 

对话卢莹 Ying Lu

 

无论:这个系列作品大概做了多长时间?

 

卢莹: 经过大概三个多月的时间,从整个想法出来到最后完成。其实在Chelsea研究生学习的一年过程中自己研究的方向便是memory与textile的联系。触感与身体的记忆通过图案和面料机理来传达等等。中途因为爸爸的事情,回国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伦敦萌生了这个系列的想法,算是给爸爸的一份礼物与纪念。

 

 

无论: 除了手绣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工艺?好像看到有印花的工艺,具体是哪一种?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工艺?

 

卢莹: 除了手工刺绣还用到了丝网印花的方式,之前也有做过数码印花的小样,但是我还是感觉手工的丝网印更加贴合自己的想法。亲手把每一篇日记制作到丝网版上,然后印刷时通过控制手的力道把深浅不一的字印在布料上。厚实的帆布用的力道是果断和有力的,相应的字迹清晰。随着布料变薄,手的力道也逐渐变轻,字迹也相应模糊不清。手绣的部分体现的便是爸爸的右手已经很难用力写字了,缓慢的一针一线,依然乐观坚强。衬衣上的字迹同样也是用丝网印花的方式完成的。

 

 

无论: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经常和老师或者同学、朋友交流么?在这个过程里,有没有什么来自外界的反馈让你比较受用或者印象深刻?

 

卢莹:导师给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真的十分感谢她。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坚定了我要做完认为是应该做的事情的心。印象深刻的是有天一个外国同学说要告诉我个秘密,那是她和她祖母之间的珍贵记忆。特别可爱。

 

 

无论:你提到了这个创作的行为更是一种“自我治疗与释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理状态是怎么变化的?同时 心理状态的变化又是怎么影响你的创作呢?

 

卢莹: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大都是平静的,直面一切之后,反而释然了。更多的是被父亲日记中字里行间的乐观与坚强所感动,也许这才是我完成作品的原动力。

 

 

无论:日记是私密性很强的符号,而展览又是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在你的作品中,你怎么看"私密"与"公开"的关系。

 

卢莹:其实这个问题挺难说清楚的,首先父亲生病期间的日记也并非“秘密”,记载的是自己身体的感受以及日常生活琐事。日记在这时是家人和医生更好了解病人身体情况的方式。在作品当中,日记内容并非是最重要的,我想展现的是字里行间的微妙变化,生命的过程。其实也有想过并不以真正文字的形式,而是采用抽象变形过的符号来表达,然而导师的话令我决定还是以父亲的手写文字来展现。她说自己虽然看不懂中文,但是却感受到了我想要表达的情绪。所以在最终的展览中,也没有附上每篇日记内容的英文注解,这种形式也就是我原本的想法了。

 

 

无论:看了你网站上的其他作品,你经常会做和“记忆”有关的作品,为什么会在创作中特别着重于“记忆”?

 

卢莹:就像之前提到,在研究生学习中我开始对“记忆”感兴趣,同时memory与textile的联系也是我的研究方向。真正去深入了解收集资料后更加被吸引。其实两者间的关系就像一种emotional sustainability,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无论:请从你个人角度谈谈 在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在中国美院 纺织方面教育的不同。

 

卢莹:在美院期间老师的干预比较多些,也许是读本科的缘故。在chelsea更多的是个人自主学习,导师只是辅助你给你提供帮助。校园里所有的工作室都可以去利用,来实现你的想法。

 

卢莹 Ying Lu

www.yingulul.tumblr.com  

 

 

2013  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纺织品设计 硕士学位

2011  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系 染织设计 学士学位

 

 

 

 

父亲生前生病期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记忆中他的字总是工整有力,一丝不苟,但是由于疾病的缘故,癌细胞扩散到了左脑,影响了他的右半边身体。字也就写的越来越少,最后几篇已经几乎认不出字的意思,歪歪扭扭,如孩童的笔记。我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对于我来说,这并不仅是一个作品,然而更像是女儿与父亲的絮语,一个自我治疗与释放的过程。一针一线 是倾听也是回应,体会父亲的经历,然后铭记在心。

 

线,布料,衣物是最贴近身体的私人物件,它们无声地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与记忆。 无法说出口的话语,似乎能通过这柔软又坚韧的材质完整地呈现出来。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