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朱晓闻:散谈我的创作

美国诗人和翻译家Stephen Mitchell在介绍德国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创作初期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时候写道:里尔克当时需要多加思考的,并非视觉盛宴般的艺术,而是日常实践中的艺术。

 

把艺术放入日常实践中,最终在日常实践中体现艺术,这是我所关心的议题之一。

而我关心的议题之二是:什么是日常实践的真谛?在朴素的、直接、直观、直觉的实践之外,我们还受各种社会与文化因素、空间与时间、理性与感性、心理需求与生理欲求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异化了我们对实践的解读,也辩证了不同可能性共同存在的合理性。我近十年中在世界多地的生活经历,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层次多元、机缘纵生,而我对表象世界的理解兼顾事物本身和其与世界的联系,因而可以说对全球语境下的“私语境”观察较深。加拿大策展人Katie Micak称,我的作品着重体现了异邦人、国界、个人身份的双重性、叙事的多元性、暧昧的空间、同时存在的时间等概念和意象。

 

2007到2012五年之间,我从上海到德国求学,后回沪继续学业和创作,而后赴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展览,最后来到美国纽约州的雪城大学攻读艺术硕士。这些辗转的经历在最初于我而言是很特别的生活体验,我以我成长中所及有限的视野全面扫描新的环境与人事,吸收容纳不同的见解与理念,这段时间或许是我实验影像创作语言的形成初期,我对语言、文字、观念、意象、抽象表达的兴趣在这段时间尤为显著。

 

譬如我在2010年创作的Gekochter Schnee/Cooked Snow,是一部6分半钟的录像作品。该作品摄于德国,在美国完成后期制作。其中我用初学德语语法的形式重复一段诗意而抽象化的文字,配合画面中充满象征意味的多重影像合成,表现一种在多文化语境中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表象与含义的内循环。

Gekochter Schnee/Cooked Snow, 2010, 单频录像,6:30

 

图 / 文:朱晓闻 

2014.05.24

 

可穿着的城市管理(WEARABLE URBAN ROUTINE)

可穿着的城市惯例(WEARABLE URBAN ROUTINE),行为纪录

DISTANCE BETWEEN, 2012, 三频录像装置

朱晓闻

www.zhuxiaowen.com

 

媒体艺术家、学者、策展人,现居美国洛杉矶。她是首届清华大学与荷兰V2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联办TASML艺术驻留奖的获得者,也荣获Marylyn-Ginsburg艺术硕士驻留奖。她擅长用诗意化的视觉语言传达质疑性的社会思考和对媒体美学的探究。她的创作媒介混合了纪录影片、实验影像、行为艺术和录像装置——通过对视觉传达不同方式的研究,创造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全球化而又具有私秘性的对话方式。

 

朱晓闻毕业于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获跨媒体艺术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期间曾赴德国奥芬巴赫学院交流学习。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进行过多次展出,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意大利佛罗伦萨斯特罗慈宫美术馆、英国桑斯博里视觉艺术中心、美国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美国锡拉丘兹艾佛森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电影节、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德国斯图加特电影节、希腊雅典录像艺术节、奥地利K3电影节、中国上海电子艺术节等等。她参与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包括德国ZKM媒体艺术与文化中心、荷兰鹿特丹V2艺术家驻留奖等。

 

 

 

 

策展人Katie Micak在我2012年洛杉矶个展的画册中介绍这件作品时写道:

 

该录像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在使用第二种外语表情达意时的局限性,因而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一种更为私人化的对“自我”的解读。“Cooked Snow”的结构是一系列被文字间隔的影像,第一组影像是通过特效叠加在女性胃部呈现的一片湖泊,然后在日落时分静谧的夜湖中,太阳逐渐变化为肚脐上用黄油煎着的鸡蛋。于此同时,一个电脑程序生成的女声旁白用德语和含糊不清的语言,解释了雪死腹中、化为湖泊的意象。从诗意到艰涩,旁白所传递的含义渐行渐远,而“距离”这一概念则越趋明显。影像每一次系统性地回到片段式的文字,突出了形而上的意象解读。

Gekochter Schnee/Cooked Snow, 2010, 单频录像,6:30

 

在“Cooked Snow”之后,我创作过一系列单频的实验影像。大多结合后期特效、动画等手段,把或含有政治寓意、或类似私人呓语、或单纯美学探索的概念通过多层次的视觉拼贴展现出来。我当时之所以对影像上的重叠感兴趣,可能缘于我对直接、单线型、固定手法、单一视角的观点和表述方式的不信任。并非说我觉得复杂比简单更好,但虽然真相可能是简单的,直接表述出来就会失去解读带来的挑战,于是反而困在了语言本身的含义之中。(我一直认为语言是认知的工具、理解的不必要前提、直观的主要障碍。艺术家的工作是不被认知的漩涡纷扰,接受并超越对表象事物的理解,即使不被接受也要坚信自己的直观力量,并且通过超越语言这样非常局限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

Gekochter Schnee/Cooked Snow, 2010, 单频录像,6:30

 

2011年的时候,我在雪城大学选修一门佛学课程,为日本的“千日回峰行”行者大受感发。这些在西方被称作“马拉松和尚”的修行者,数百年来坚持着一种严酷的修行。他们每天必须在17个小时中走完40公里的路程,重复相 同的路线,只摄取极少量的食物和水。完整的修行须在七年中持续一千天,而其意义在于用重复的训练和极少的营养补给挑战意识的极限,达到冥想的终极状态。佛学家 John Stevens在他的论文《比叡山的“马拉松行者”》中指出,每天的修行惯例和极限的生理状况让行者可以体验到超常的声音、影像和气味,并且注意力高 度集中在当下的时时刻刻。

 

结合我一段时期以来对含义多重性、叙事多线型的兴趣,我当时突然觉得应该做一个含义单一、形式不变的作品,通过反面研究正面。正好当时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和荷兰V2不稳定媒体艺术中心联合设立了首届TASML的艺术驻留奖,于是我以“可穿着的城市惯例”这一项目提议报名,并有幸成为该奖项的首位中国获得者。当年夏天,我只身前往位于荷兰鹿特丹的V2不稳定媒体实验室,进行了为期6周的驻留,创作并完成了这个项目。

“可穿着的城市惯例”其实是一个结合了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物理空间和行为艺术的可穿戴装置。它的主要装置是一顶安装了迷你摄像机和手掌型投影仪的长方形帽子,其设计理念是帮助使用者在程式化的日常生活中重获自我发现的过程。该装置的造型设计源自“马拉松行者”所佩戴的一种叫做higasa的长方形雨帽。帽子的后端安装有一个迷你摄像机,从背后拍摄使用者,而它的前段安装 有手掌型投影仪,在使用者前方的地面上投影录像。我佩戴这个装置,在鹿特丹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为期二周的行为艺术。从第一天开始,安装在帽子上的 摄像机会全程拍摄我的背影,而从第二天开始,前一天的拍摄录像会通过投影仪投影在我前方的地面上。在行走过程中,我通过不断观察地面上的投影作为参照,每天进行相同的程式,同时遵循一系列规则,以保证这个行为的准确性。

这个项目的意义并非模拟千日回峰行这一修行,而是通过遵循严格而重复的规则,将自己作为和公共体系沟通的媒介,感受到个人记忆与物理感官被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束缚的焦虑, 将被动的城市惯例转化为一场自我定位的实验。在结束了为期12天的行为之后,我剪辑了一个12屏幕的视频装置,并且展出了我的可穿着装置和一个5分钟的纪录短片。

“可穿着的城市惯例”,荷兰V2不稳定媒体中心展览装置

由这个作品开始,我对循环往复、日常实践、行为观念化、观念行为化这些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认为把一个最日常的行为反常化或极端化,其实是对行为本身最直接的研究方式,也可能这个时候艺术就出现了。

 

2012年,我从雪城大学影像艺术(Art Video)专业毕业的时候,毕业设计作品是DISTANCE BETWEEN。这个三频的录像装置以“远距离恋爱”为主题。在最开始采访了13对居住异国的情侣,然后根据他们的故事,筛选、融合成了6个被访者。其中有的是演员,有的是真实的被访者。录像中的内容,有些反应的是角色本人的真实经历,但更大程度是上融合了不同人的各种经历。而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又有很多有关远距离恋爱非常相似的感受。这个作品混合了纪录和表演两种形式,虚中有实,实中有序,其实这样的方式是缘于对远距离沟通主要通过语言和科技工具的观察。人与人的信任建立在语言叙事的构架上,情感需求和交流被观念化,对现实的理解和诠释大过现实本身的存在,同时被访者从开头讲述情感经历,逐渐转变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或不认同感,继而又谈论到有关家园、孤独、追求、信任、沟通等种种议题。

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但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我从来不十分感兴趣夸大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是对能够引起观者共鸣的、展现能和我产生认同感的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因为最初吸引我创作这一作品的灵感,源于我和世界各地有过该经历人士的交谈时发现,虽然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却分享很多非常类似的故事。科技的发展,让不同时区的人可以在同时间感知了解对方的生存体验,但这种体验又是被媒介过滤、被语言限制的,即使在两个感情上亲密无间的人之间,这种过滤就引导了种种有意思的误解和新理解的产生。人类的情感再复杂,最终是被我们的认知所限,所以当我用极其理智、程式化的方式把13个不同的故事中类似的部分提取出来、重新整合的时候,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可能也提出了一些在新的人际沟通方式中对自我身份认识、重新定义的可能性。

DISTANCE BETWEEN, 2012, 三频录像装置

2012年我从雪城大学毕业后,获得了洛杉矶Marylyn Ginsburg-Klaus艺术家驻留奖,因而从纽约州搬到了南加州。在我为期一年的驻留期间,我为洛杉矶港口San Pedro的独特工业、人文风格所吸引,创作了一系列摄影、录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品是Terminal Island。

 

该录像拍摄于长滩港口的一个金属废品回收站,手法上再次结合了纪实与对纪录影像的后期处理,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后工业时代氛围,从某种程度上提出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我们所认为的真实这一问题。

Terminal Island, 2013, 单频录像

该片在Pasadena军械库艺术中心展映的时候,有观众说,片中的构图和色彩让她联想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于是我觉得观众对艺术家身份的了解其实是会“再创造”出原本构思中不存在的解读。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