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吴珏辉:器官计划

 

 





 

 

吴珏辉是1980年生人,早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后来投身媒体艺术领域,200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为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在中国的媒体艺术领域中,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无疑是一块先锋阵地, 而在其中任教的吴珏辉可以说是国内媒体艺术的先锋人物。

 

吴珏辉于2013年10月获得了TASML | Carroll Fletcher艺术家驻留奖项, 于2014年1月赴纽约EYEBEAM艺术与科技中心进行了为期6周的驻留创作, 他在EYEBEAM驻留期间继续发展了自己探索已久的媒体艺术项目“器官计划” (Organs Project),创作完成了“离线眼球” (Offline Eye)和“鸟嘴” (Beak)两件作品,并参加了EYEBEAM 2014年度展览。

 

 

 

 

 

 

 

 

 

 

 

 

 

 

 

 

 

 

 

 

器官计划(Organs Project)创作陈述

“器官计划”试图利用“技术基因”干涉与再造肉体感官,由技术碎片堆积而成的人造器官作为原生器官的延伸,给出窥探器官自体痕迹与记忆的机会,体验“我”作为自我肉体“他者”的经验。

 

 

 

 

 

 

 

 

 

 

 

 

 

 

 

 

 

 

 

 

离线眼球

如果眼球脱落,那将会怎样?出于本能,人类习惯于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世界。一旦“眼球”脱离身体,即成为离线器官。它滚向远处,坠落高空,沉入水底,被宠物叼走或被冲入抽水马桶。离线器官在身体之外反馈陌生的视觉经验 —— 如动物视角、坠落视角、下水道视角等。这或许能让我们对“看”建立某种新的认知,这也是眼球“离线”的意义之所在。基于WiFi基因和3D打印的人造眼球,是“器官计划”系列之一。观众佩戴一套定制的视觉装置,内嵌视频眼镜,通过一个人造眼球 —— 球形WiFi摄像头获取视觉。眼球每30秒自动脱落,进入离线状态。

编辑、视频 / 林海     图 / 何京闻

吴珏辉在介绍作品“鸟嘴”

 

吴珏辉 “器官计划”系列 - “离线眼球”      

吴珏辉为无论的编辑佩戴离线眼球装置      

 

“离线眼球”视野中的吴珏辉    

 

鸟嘴

鸟嘴是基于蓝牙基因的再造器官,意在改造我们的语言系统。通过对人类表达方式的干涉,重塑我们的交流模式。当我们不再以习惯的方式进行日常沟通时,传递信号的失真或异常势必会扭曲所传递的信息。比如,声音与身份的脱节会混淆我们对他人及自我社会属性的辨识,并由此带来错位感。对人类而言,发声系统向来是重要的表达工具之一。一旦它的功能被重设,可能会使得简单的日常表达都变得离奇而不可捉摸。鸟嘴由此展开各种可能的猜想并付诸实践。

吴珏辉 “器官计划”系列 - “鸟嘴” 

 

吴珏辉 “器官计划”系列 - “鸟嘴” 

 

“鸟嘴”装置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在社交聚会时,每个人佩戴一个“鸟嘴”,有如假声舞会 —— 每人的发声由别人控制,在社交过程中将产生各种幽默的对话场景;或是佩戴“鸟嘴”进入日常生活,声音与身份的脱节将可能引发各种错位的生活关系,打破生活的惯性。

吴珏辉 “器官计划”系列 - “离线眼球” + “鸟嘴” 

 

对话吴珏辉

 

无论:

这次在EYEBEAM参展的反响怎么样?

 

吴珏辉:

还不错。很多人喜欢试这个(作品)。

 

无论:

你在创作中如何应对技术上的问题?

 

吴珏辉:

像这类作品涉及的层面会比较多,或者说涉及的领域会比较杂一些,像作品有时候会碰到跟电子、电路有关系的(层面),跟机械结构有关系的(层面),还有些特别的材料或者设备,还有软件就不用说了,一般(会涉及)软件和硬件这两大块,因为它最后是一个实体的装置,或者说是一个物件。在做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和一些长期的搭档来合作,我最初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东西该怎么做,有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发现一种新的可行方式然后再去调整这个想法,反正就是这样一路不停地也必须去解决各种技术的问题,或者说从问题当中又看到新的可能性再去改变原来的概念。

 

无论:

你的创作搭档一般都是什么人?

 

吴珏辉:

看情况。我搭档中有一两个是很多年的朋友。另外有些作品会和公司合作,比如说这回3D打印的东西是由国内的一家3D打印公司来支持的,他们那边有工业级的打印设备,所以精度可以做得特别高。比如像这个“眼球”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用传统做法做起来会比较麻烦,但他们这个(技术)就帮了很大忙。

 

无论:

目前媒体艺术在国内的环境如何?对于媒体艺术,好像很多人会说:这是艺术吗?

 

吴珏辉:

对,这种声音很多。很多人会质疑说,这个是艺术吗?或者说,这样也能算作品吗?或者很多人怀疑这个东西所谓的美学价值在哪里,他可能会这样来考虑这个事情。但我觉得有这种质疑本身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

你怎么看艺术和设计的区别?

 

吴珏辉:

有些说法是,设计一般会有它的功能性,或者说有它的有用性,那有些人认为,如果真的要区别艺术和设计,艺术可能有无目的性或者说去意义化这种概念,它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它反着来。一般应用型的或者商业型的设计需要好看、实用,要舒服,但(艺术)作品有时候它反着来,就让你不舒服。它的不舒服最后会是希望你能够通过这种不舒服考虑更多的东西,像把话反着说一样,用这种不舒服的方式让你重新考虑“舒服”为何物。

吴珏辉

www.ufo.io

 

1980年出生于杭州。早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后来投身新媒体领域。

2006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为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