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两根线

 

 

 

 

撰稿:王俊睿

 

在一次建筑师审核考试上,评委问对面的考生:“你认为什么是科技?”

 

作答者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道直线,用低沉的声音说:“这是屋顶。”然后又画了另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道:“这是地板。”最后他指着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略有所思地讲:“这就是科技。” 回答者正是以“少即是多”作为口号并带领极简主义建筑设计走向巅峰的大师级人物密斯∙范德罗。

 

Guy Nordenson上周在库伯联盟大厅的演讲中提到的这则故事令我难忘,因为它简洁地诠释了结构设计不仅仅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实体,如房屋的楼板、天花和立柱,而且也能赋予事物诗意,仿若两条无限延长的直线之间创造的空间,结构师给予了其无限想象的可能性。Guy Nordenson and Associates是一所著名的结构工程设计事务所,总部设立在纽约,参与了很多优秀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如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北京当代万国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生宿舍,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设计的纽约新现代博物馆、托莱多艺术博物馆……与常规工程师不同,Guy Nordenson总是游走在复杂的逻辑演算与纯粹的艺术追求之间,通过极其严苛的工程力学计算出近乎完美的结果,以至于最后大家都分不清到底是建筑师还是工程师创造了这一系列的结构与美学奇迹。

 

 

 

 

 

 

 

 

 

 

 

 

 

 

 

 

 

 

 

 

库伯联盟工程系馆  摄影-郑环海

2014.03.14

 

上左:赫尔辛基现代艺术馆    上中: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上右/下左:MIT学生宿舍      下中:纽约新当代博物馆    下右:SOHO“悬挑”楼梯

图片来源 www.nordenson.com

纽约建筑联盟

 

像这样裨益良多的讲座在纽约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以上,主讲人通常为事务所的主创设计师,涵盖范围虽然比不上TED(一个定期举行的演讲,里面的嘉宾被定义为“有志改变世界的人”),但已囊括了城市、建筑、景观、工程和交通等众多专业。面对如此多样化而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人们往往能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要把它说成是有志从事设计行业人群的天堂也不为过。而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纽约建筑联盟。

 

纽约建筑联盟成立于1881年,在致力于推动建筑艺术的同时,也着力于探讨当代重要的设计与建筑议题,并通过讲座、论坛、展览、出版物和互联网的形式来支持在建筑/城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优秀作品。目前,建筑联盟主要的活动形式分为两类:讲座和工作室开放日。

<讲座>

建筑联盟的讲座大部分在库伯联盟提供的图书馆大厅内举行,旁边就是汤姆·梅恩为工程系设计的院馆,除了特别的日子对外开放,它可以算是纽约警卫最森严的系馆,没有校园卡的人一律不能进内,预约参观的门票都在一年前就被订满了。演讲嘉宾的选取范围从纽约当地的小事务所(如上个月的HSC西斯特街合作社,他们的项目主要针对社区建设,比如如何将废弃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可利用的环境便是议题之一)到大型的国际著名事务所,而且也没有国际界限(如西班牙建筑师系列讲座)。事务所的风格也是种类繁多的,从先锋实验派的代表,如FOA, Diller Scofidio+Renfro, SHoP等等,到严谨务实的BIG, Tod Williams and Billie Tsien, Rafael Vinoly Architects……多样化的选择让观众有机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与纽约这个以“大熔炉”文化著称的城市是相当契合的。但如果要我挑出最喜欢的类型,则非为数不多的大师级演讲末属,像上一年就邀请了斯蒂文·霍尔、阿尔瓦罗·西扎还有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王澍老师,可谓盛况空前。而在今年四月份上旬,建筑联盟更是邀请到了中国的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张永和先生前来介绍近期作品,紧随其后的则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藤本壮介,相信这必定是今年不可多得的两场重头戏。

 

有人说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直面大师,通过这样真实的体验,大师们便不再只是停留于书本、杂志上的传奇,他们神一样高不可攀的身影终于落到实处,还原成寻常人等,给了我们一种足以望其项背的动力,这样的说法似乎是不无道理的。

 

上左:库伯联盟图书馆大厅   上中:阿尔瓦罗·西扎    上右:斯蒂文·霍尔  

下左:王澍     下中:Bjarke Ingels    下右:冢本由晴

图片来源  www.archleague.org

<工作室开放日>

另一个有趣的活动形式是工作室开放日,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建筑联盟会挑选纽约当地的事务所开放给会员免费参观。开放日为参与者提供了实地参观事务所的工作环境并且了解他们的设计思想的机会,然而,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才是这类活动的主题。建筑联盟的会员数不胜数,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雷姆·库哈斯在《疯狂的纽约》里面写的“上城俱乐部”(它是一个在高层建筑里的健身俱乐部,尽管每次去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到其会员数的5%,但你总能在这样少的参与率中感到人山人海),在“拥挤文化”理论发源地——纽约——碰见不一样的人,聊不一样的话题,似乎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开放过工作室的有位于华尔街上的SOM,隐藏于喧哗中国城的HSC,还有坐落于曼哈顿下城购物胜地SOHO的Gluckman Mayner Architects等等,如果说建筑是一场旅行的话,那么每月一次的城市漫游应该是弥足珍贵的机会吧。建筑师们早起贪黑,周末还要赶工,回到家里通常洗洗就睡了,几乎没有休闲的时刻(中国的建筑师境遇更加惨烈),建筑联盟举行的开放日就好像定期聚会一样,的确是剂让大家脱离宅男宅女生活的良药。

 

纽约,每年轮番上映的节目秀、电影节、展览和节日游行让人目不暇接,只要你愿意,一周七天24小时都可以排得满满的。对任何人来说,如何妥善地安排时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目标明确地追求事业,与此同时挑选合适自己的活动来充实生活,的确是纽约设计人群的最大考验。

 

左:HSA First Friday    中:Beaux Arts Ball    右:nArchitects First Friday

图片来源  www.facebook.com/archleague?ref=br_tf

纽约建筑联盟网站:www.archleague.org

王俊睿

 

2011年获得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之后开始在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攻读建筑与灯光设计双硕士,

PARSONS merit-base和国际建筑照明组织奖学金获得者。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