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设计的国度
撰稿: 薛海安

2014春节前“无论赫尔辛基站”正式成立。我作为无论在赫尔辛基的代表,除了邀请在芬兰及北欧各国的青年华人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加入我们之外,也觉得自己有义务负责第一篇赫尔辛基的来稿。那就从我目前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设计说起吧。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在这里生活的华人戏称此城为“赫村”。被我们称为“村”的欧洲城市并不少,但这里实在是树多、动物多、人少、楼少、汽车少,所以赫尔辛基“村”的格外到位。“村”在中国的语言情境中,往往会有一些对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暗示,但对于赫村,芬兰,或者整个北欧的各村来说并不存在这一层面的意思。这些地方往往被描述出一幅人间天堂的景象:高收入,高福利(当然也有高税收),科技发达,社会公平,政府廉洁,人们住在森林中湖泊边,每人每年都至少5周的带薪假期 …… 当问起芬兰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常会有人强调芬兰设计在其中的作用。我个人看来,芬兰国家的成功应该归结为很多因素的集合,设计也许并不是最至关重要的(我认为是教育),但若是少了芬兰设计,这里的生活品质和国家形象一定远远不如我们今日所能感受到的。
芬兰设计于2013年更新了自己的Logo:新(右)旧(左) 图片来源:avainlippu.fi

Iittala 店内 (作者拍摄)

Iittala 店内 (作者拍摄)

“芬兰设计”算得上是芬兰这个北欧小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芬兰民众聊起芬兰设计的时候会有种强烈的自豪感,就好像中国人谈起乒乓球一样。回想我自身的经历,2010年2月7日,我告别伦敦来到赫尔辛基长住。当飞机落在芬兰这片土地上时,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只有三样,而其中两样与设计有关:寒冷漫长的冬天(这是众所周知的),Alvar Aalto(因为在几乎在所有设计Who’s Who里他都是第一个 ),一所世界一流的设计与艺术学院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今天的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我想若不是因为芬兰设计,芬兰对那时的我来说应该仅是一个陌生国家的名字而已。
“芬兰设计”的概念最初形成于1950年代的几次国际设计展览(比如,米兰三年展)。
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原Arabia陶瓷工厂(作者拍摄)
它的诞生和初期发展得益于当时或更早的一批芬兰设计大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妙创作。“家”是几乎每位芬兰设计史上的大师都会涉及的经典主题,也许是这个国家冬季户外的严寒,芬兰设计师投入了特别多的精力去为温馨的家而设计。Alvar Aalto,Kaj Franck, Ilmari Tapiovaara, Tapio Wirkkala, Timo Sarpaneva, Antti Nurmesniemi,Maija Isola,这些我们能称为大师的芬兰设计师们的作品无不涉及家用产品。他们的作品和芬兰设计品牌 Artek( 家具),Iittala(玻璃产品),Arabia(陶瓷产品),Marimekko(时尚与家用产品,尤其是布料)等等一起形成了人们对芬兰设计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至今,当说起芬兰设计,特征最为鲜明的那一部分(或者说芬兰设计的传统核心)依然是这些。在那个时代,多数的芬兰设计师是独立工作的,虽然会有不少和工匠的合作,但设计作品是相当个人化的。他们的名字被大众当作一种对设计水准和品质的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时的芬兰设计品更像是可以大量生产的艺术品,它们经久不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以也常常被用来诠释所谓的“Timeless Design”。不过,这只是芬兰设计中最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最适合当作文化来传播的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设计在芬兰的作用范围早已远远超越了这个层面。

Kaj Franck于1952年设计的Teema系列餐具。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来造型,
而色彩是唯一需要的装饰。 (图片来源:servies.nl)
Artek家具公司,1935年由Alvar Aalto夫妇,
Maire Gullichsen和 Nils-Gustav Hahl建立。(图片来源:adsoftheworld.com)


Aalto Vase (作者拍摄)
1960到70年代,芬兰的设计受到Ergonomics学科发展和“Design Methods Movement设计方法运动”的影响,工业设计师们开始不仅仅关注“美”而且也强调“用”。对用户的研究(当时主要是人体测量)成为了产品的设计重要依据,而科学的设计流程和方法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比如,Fiskars著名的人体工学剪刀就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与应用艺术与设计(Applied Art and Design)在芬兰比较清晰的分离开来。前者趋向科学化和团队化的发展,对用户的研究自那时起,成为芬兰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和工业设计师最重要能力之一;而后者(也就是点面讲到的芬兰设计的传统核心)则维持艺术化和个人化的状态至今。(不过,虽然设计方法运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但是将工业设计作为传统的科学和技术来发展的企图最终是失败了,因为忽略了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是另一篇文章的量,以后再细说。)

Fiskars 人体工学剪刀 (图片来源:fiskars.fi)
1970到80年代, 芬兰设计师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将自己的创新能力作用于某一件产品,而全程的系统化的参与全线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一大趋势。设计师自此有了新的职能 – 有机地将用户和公司的各个部门(市场、技术、制造)连接起来;塑造和管理品牌。从而,一部分设计师演变成为了设计管理者。
尽管在二战后几十年间,设计师的角色在芬兰不断扩展,但是能够影响世界的芬兰设计依然仅仅是那些大师的作品,因为当时芬兰出口的产品种类多为重工业产品,而且出口对象也相对单一。虽然芬兰从1980年代起就以发展信息高科技为目标逐步级产业结构,但芬兰企业真正在信息及高科技产业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苏联解体常常会被认为对芬兰的产业升级具有刺激作用。苏联是个让芬兰人又恨又爱的国家。1939到1940年的苏芬战争迫使芬兰在顽强抵抗之后割让了十分之一的国土。在二战后,芬兰没有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帮助,又背负了3亿美元的对苏赔款 。不过,也正是因此,芬兰的产业界在战后更加奋发图强。相当部分的赔款最终是以芬兰的产品来偿还的,而在赔款完成后苏联继续依然大量的向芬兰公司订货,苏联也随之成为芬兰在1990年代之前最重要的出口对象。苏联的解体在1990年代初给芬兰经济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芬兰的企业也深刻的意识到他们必须迅速转移目标瞄准西欧,北美,亚洲各国的市场并尽快升级,而设计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则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发展到这一阶段,一个影响世界的芬兰品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巨人今天已经倒下,可是,那些年谁没有过一部Nokia啊?)Nokia(作为一家ICT企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迅速成为芬兰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并在199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将产品销往全世界,当然也毫无意外的也成为了芬兰雇佣设计师最多的公司。这一变化给芬兰设计界提出了新的任务,比如信息交互类产品的可用性,以及随后出现的为用户体验而设计,如何为不同的文化设计。另外,在ICT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必须和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来合作完成产品开发任务,这也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更加适应在跨学科团队中工作。

诺基亚手机 (图片来源:ukmobilereview.com)

Muotoilu 2005! 将设计思维理念向各行各业推广,
将设计看作芬兰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图片来源:designagenda.me)
在世纪之交,芬兰将创新和设计正式提升到了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层面,并在1999年启动了名为“Muotoilu 2005!(设计2005!)”的国家政策计划来促进设计(以一种创新思维模式)被各行各业更好的利用并大力发展设计研究。在这样的推动力下,在芬兰设计进一步开拓了新的疆域。设计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变的难以回答,因为设计师在芬兰作为General Innovator不断地在扩展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Open Innovation, Social Innovation, Service Design等等这些概念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使设计师更多在面对复杂的系统,他们在诸如Kone和Metso这样的公司里参与创新和设计策略规划,最终的设计产出也更多是抽象的流程或解决方案,而非具体的产品。越来越多的Designer成为了Design Strategist。在这个层面上,芬兰(或者说北欧)似乎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早在1970年代,北欧国家的许多行业工会中就已经形成了通过“Participatory Design”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传统。以此为基础, Co-Design设计理念和方法迅速在芬兰发展普及,这种方法强调在Fuzzy Front End阶段开始就将可能受设计系统影响的stakeholders通过workshop等方式聚在一起来共同寻找灵感和共同设计。这种方法在今天广泛的应用在服务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中,而对从事Co-Design的设计师来说,他们更像是整个项目的facilitator。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芬兰设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最初的艺术化的产品,到对用户的研究,到为用户体验而设计,到设计管理和策略,到各种公共和商业服务设计,设计主导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形和抽象的设计并没有在今天取代具体和有形的设计,而是设计的领域扩大了,设计师在今天可以在更多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实上这一变化不仅仅出现在芬兰,几乎所有设计发达的国家都几乎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像Alvar Aalto和Kaj Franck这样的“Hero Designer”几乎无法在新兴的设计领域中出现,而最具特色的芬兰设计则一直都是我们今天称为Applied Art and Design(加上furniture和textile)的那个部分。当寻找芬兰设计,甚至国家identity的时候,是没法不回到那些开创芬兰设计概念的大师们和他们的作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这部分芬兰设计更像是一种文化标志,一种对外输出芬兰文化和创新的有利手段,而对改善人们生活更重要的则是芬兰无处不在的设计创新思维,它作用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更,从具体的大大小小的产品到公共和商业的服务。
在过去的48个月中,我有34个月住在赫尔辛基,这些日子里我通过阅读和亲身的经历在理解着什么是芬兰设计。而其余的14个月里,我在世界上许多可以称为“设计之都”的城市住过或飘过。这种往返于芬兰和不同设计文化环境形成的对比,让我更加清晰感受到什么是芬兰设计。芬兰设计低调、简单、平静、平等地惠及大众。这也许跟芬兰人内向、沉默寡言的民族性格有关。他们做事讲求完美但天生不是做marketing的料,人人长着一副苦大仇深的哲学家脸,各个有着温暖善良幸福的心。如果你非富非贵生活在纽约,好的设计是跟你的生活基本无关的,但在赫村,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在不知不觉地体验着一流的芬兰设计带来的幸福。“Embedding Design in Life”是2012年赫尔辛基作为World Design Capital的主题。这是对芬兰设计抓的非常精准的一个总结,或者说是芬兰设计一直以来希望达到的效果。仅仅做几天的游客可能是难以体会芬兰设计真正的魅力的。
Helsinki WDC promoting video: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0NjEyNDMy.html
Design from Finland 新Logo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5NzYyNjMy.html
推荐阅读:
-
Korvenmaa, Pekka. (2009). Finnish Design - A Concise History. Helsinki: Aalto University.
-
Valtonen, Anna. (2007). Redefining Industrial Design: Changes in the Design Practice in Finland. Helsinki: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链接:
了解更多芬兰设计的传统Design Museum Helsinki: http://www.designmuseum.fi/en/
了解更多芬兰设计的今天Helsinki World Design Capital 2012: http://wdchelsinki2012.fi/en
了解更多芬兰设计的未来 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http://arts.aalto.fi/en/
薛海安
2010-至今: Aalto University in Helsinki博士设计研究员
2013-2014: Coventry University 访问学者
2012: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in NYC访问学者
2008-2009: Central Saint Marit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in London 设计方向博士生
(2010年后转去Aal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