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力量
撰稿:刘斯旸

ANOTHER DAY 细节1,2014
郑安利(Cheng Anli),台湾人,本科就读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材质创作与设计学系,2011年赴美来到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主修纤维艺术。她曾多次在台湾、美国和意大利参加联展或举办个人展览。明年她将作为国立中正大学的通识讲师从事艺术教育的事业,进一步在艺术的领域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她的作品如同艺术家本人一样看上去安静、细腻、温柔,但内在其实蕴含着强大、持久而坚定的力量。因此其作品总能以一种静谧的姿态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并勾起人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暖。
个人网站:chenganli.com
艺术家自述-关于作品“ANOTHER DAY”
我通常以纤维材料与技法作为出发,探讨日常生活的样貌,利用身体的感官,如,触觉、嗅觉以及温度等等。用感觉去记录和传达各种生活的微笑片段。借着收集的各种生活中的破片碎纸在拆解以及重组的物件的过程中,试图对生活的样貌进行相同的程序复制,将那些无法化成言语的事件记忆依靠物件重新进行阐述。
我的创作历程是从材料以及相应的技法出发。一方面思考材料所涵盖的意义,另一方面去探索传统技法发展与应用的可能性。作为对于黑白切(台湾“黑白切艺文空间”)这个特殊的展示空间的回应。我在“ANOTHER DAY”这件作品中试图借着独处休息时居家室内的样貌来展示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现成物件与手织物相结合,利用物件的配置以及留白来诠释生活的状态。




其他作品




无论对话安利
无论:在匡溪(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的两年对你和你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安利:匡溪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密集独立的艺术环境之中,我觉得无论是 从个人的角度或是作品上的发展,都在被半强迫之下迅速成长。跟我的成长环境相比,匡溪提供的是一个特别强调自主性的环境。在那两年中,我一边摸索一边检讨自我,渐渐对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有了更明确的概念,而我的作品发展也是如此。
无论:你的作品中很多元素或材料都是关于生活中零零碎碎的小物件,比如,小纸片、小线头,废旧的书籍,有些甚至在别人眼中是可以丢弃的“边角余料”。一开始你是怎么决定用这些小东西来做作品的?什么样的小物件最能打动你?
安利:我对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留下的纪录很有兴趣,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收集引起我注意的小东西,在做作品的过程中渐渐归纳出自己的收集逻辑。我并没有限定只收集什么类型后者才值得物件,但就如同你在问题中提到的一样它们都具有“被丢弃”这个共通点。我想就是因为它们已经被使用过了,完成了或失去了最初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在我眼中成为了看似常见却第一无二的物件,因此对我来说才有了收集它们的价值,我才能随心所欲的将我的主观想法施加其上。
以书本为例,如果直接去书店买一本新书的话,这本书跟其他同时印刷出来的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本被阅读过的书却会根据原本主人的阅读习惯、环境与时间产生些许微妙的变化,我对这些经过人为无意间所制造的痕迹很感兴趣。基本上我对日常生活中所有被使用过的小物件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上去越不起眼的小东西。
无论:你不同时期的作品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安利:就像对歌手的喜欢或是对流行时尚的追求一样,每隔一段时间也许因为环境不同或是相处的人的改变,我都会对特定的主题或材料深深的着迷。例如,去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方格纸,因而借着收集、仿制我做了一整个关于方格纸的作品系列。但是就算是处理不同的主题或者材料,我在创作时对于日常无足轻重的痕迹于午间探索的轴心价值是不变的,换个角度来看,也许我只是利用不同的技法与材料去探讨一个同样的问题而已。
无论:有没有过尝试与其他领域艺术家合作?如果可以你想尝试哪些方向或者类型的作品?
安利:也许跟创作的习惯有关,我的作品一直在琢磨那些在生活中相当私密的部分,因此到目前为止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做作品,但也因为这样我相当好奇跟那些跟自己完全相反的,拥有不同创作思维的创作者合作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而通过合作产生的作品又会有怎样不同的呈现。我的作品一直很low tech(低科技),因此如果能有机会跟多媒体影像艺术家合作的话,在一起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似乎会相当具有挑战性,现在我完全想象不出来最终的作品会是如何,这也是最令人期待的部分。另外,从作品的门类或性质来看,与我的专业相反的金属工艺或者建筑合作,将纤维的柔软特性与金工的冷硬或者建筑的结构结合也是我很想尝试的方向。
无论:最近在做什么项目?有没有什么新的动向或者打算?
安利: 我最近刚结束了一个在以橱窗为概念的替代空间的个展,因此有别于一直以来所做的小东西系列,做了久违的与空间有更直接联系的作品,利用织做几简单的缝纫所作出的软性物件去诠释方正无机的空间。接下来我应该会继续延续这个方向,用纤维的材料及技法,同时融入更多对于现成物或空间的使用,希望作出更加放松幽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