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员之死
编辑:林海







龚立人生前工作照片
如果你在维基百科里搜索“龚立人”,你会发现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一个出生于清末的贵族胄裔,童年随父亲前往日本,随后在日本成长。在二战时期又随日军回到了中国,并作为一名文职翻译官帮助日军进行侵华战争。在其心中又存有对中国的故土情节,但是他所认同的中国是“大清”,当他回到中国土地的时候,清朝已经结束了… … 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龚立人在“特殊身份”和“乡愁”之间难以获得正确立场。日本战败后,龚立人被捕,在国民政府的牢狱中经受指控和严刑拷打,最终在跟随其多年的打字机上留下了中文、日文遗书各一,用钢笔剖腹自尽。




关于龚立人的一切其实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来自观念装置作品《打字员之死》,这项作品最早还有个副标题——“立场的失败”。创作者是现居纽约的艺术家郭熙,他虚构了龚立人这样一个人物和其生平事迹,并上传到维基百科中,想要通过维基百科让这段“伪历史”获得“真实”这个属性。郭熙用一台旧打字机作为这个人物的“遗物”,并把打字机的印头替换成刀片,通过电机控制让它在展厅里不断地“打字”。打字机的边上摆放了一堆被切断头的蟑螂。关于这个作品,郭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思考:一个是关于历史本身的,当一段伪造的历史能够满足所需的历史条件时,这样的“历史”在理论层面上似乎就存在了,或者说它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讨论。第二个方面他希望通过观众对于这段故事的真伪判定把解读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当观众认为这是一个真实事件(通过维基百科把假知识"真实化"),那么这个装置现场似乎是对于历史、战争、悲剧、立场等严肃课题的表现。另一个层面是当观众识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作品中设置了几处破绽以便观众发觉),那么整个作品的解读便可以跳出故事本身了,前面涉及的所有严肃话题都成为了一个“玩笑”。对于同一件作品在解读层面上的分化是郭熙于创作时所努力尝试的工作。

郭熙的《打字员之死》目前正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展出,是M21开馆大展“多重宇宙”的参展作品之一。“多重宇宙”展览藉由讨论“存在”和“共存”这一永恒的话题,让艺术作品在与观众相遇的过程中重获新生,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4月19日。
【艺术家介绍】
郭熙,1988年生,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3起于纽约大学Studio Art专业攻读艺术硕士(MFA)。郭熙曾在纽约、阿姆斯特丹、北京、上海等多地参展,并曾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创作。个人网站:www.xguo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