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偷窥纽约

道格拉斯·塔拉克曾这样形容过纽约:“‘纽约,纽约’意味着纽约的重复性、双重性及其过度的、夸张的特点。纽约是如此特别的城市,以至于仅说一次‘纽约’不足以说明问题。‘纽约’几乎是用来形容纽约的唯一恰当的词。”这大概是有过纽约经验的人都不太会反对的一种解释。纽约经验是一种强烈的记忆,但它的不确定性却易于模糊这种记忆。我的朋友戴建勇——一位上海摄影师,最近刚刚从这座充满悖论的城市回来,带来了在纽约驻留两个月期间拍摄的照片,他从外来者的角度,让我重新看到了我曾经熟悉、也并不熟悉的纽约。

 

撰稿:林海

李佳佩系列中的材质都是用不同的面料复合而成的,以运动面料居多。例如多层的运动网眼面料与氯丁橡胶面料复合,由于多层的面料复合在一起使得原有的布料颜色也发生了变化,用面料去做面料是佳佩一直喜欢的创作方式。

 

"上海摄影师戴建勇,像一个偷窃者和狗仔一样,在纽约进行了两个月的摄影窥视"

“我是一个监控器”,戴建勇在这座陌生而又新鲜的城市里始终持有偷窥的视角,他的拍摄呈现出随机而又琐碎的特性,窥视着纽约街头、地铁甚至夜晚亮灯的窗口,不放过任何一个在他视野中哪怕一晃而过的人,小孩、情侣、家庭、上班族、流浪者、警察、美国大兵……像个毫无目的的偷窃者和狗仔。苏珊·桑塔格在《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一文中提到过:“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没有任何时刻比另一个时刻更重要;没有任何人比另一个人更有趣。”戴建勇的拍摄,像监控器一样麻木不仁,又比监控器更具侵略性和占有欲,甚至在我们一块吃饭、聊天的时候,他也会不停地用相机对准我。

 

拍摄让戴建勇成为了隐私侵犯者,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他并不确定隐私的底线在哪里,被侵犯人的反应——无论是平静、忽视、害怕、紧张还是排斥都会让他更加兴奋,他说:“摄影变得越来越刺激,我这个监控器越来越疯狂,似乎在挑战美国人的底线,还是有许多敏感的人发现我在拍他们,恶狠狠对视我镜头。”他的照片捕捉到了被拍摄人(被侵犯人)无法自觉的状态:对于被拍摄人来说这些照片或许丑陋、或许美丽,围观者也许会抱着其他的审美心态,有人在他的Instagram上一张满脸硕大疙瘩的老人相片下面点赞说“very beautiful”,相悖的主观反射共同构建起一种可疑的美学,这些照片及其所反射出的现象又恰恰印证了纽约的“重复性、双重性及其过度的、夸张的特点”。

 

有趣的是,在戴建勇偷窥纽约的同时,曼哈顿监控中心超过4000台监控器中的某一台可能也在同时监控着他,监控器后面的那个人也许正在捕捉他所不自觉的拍摄状态,正如他捕捉别人一样。他说:“多可怕,摄影也是我的一点秘密。”

 

【创作者介绍】

戴建勇(Coca),1976年9月生于江西省婺源县,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著名学者、摄影批评家顾铮这样评价他:“戴建勇(Coca)的摄影显示了另外一种形态的时间的叠加与积累。他的日志型的摄影所呈现的日常性,体现在不分昼夜地频繁拍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琐事,然后经过前后影像锁链的密集衔接与串联,大胆自白日常的常规与逸脱之间的搏斗。这种日常影像的纠缠与搏斗然后又被他以海量照片密集展示,以一种影像化了的日常窒息感,压迫、驱使人们来思索日常以及生死的份量。”

 

戴建勇近期参与的展览包括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2014);浮世相——新摄影大篷车计划,元典美术馆,北京(2014);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4);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等。他曾获得过多个奖项,包括北京三影堂入围奖(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资助奖(2012)等。

 

戴建勇个人网站:www.icoca.org

文本图片来自戴建勇的Instagram:coca96

以及他的个人微信:5487559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