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搞奇奇怪怪的服装

撰稿/桑尼赛德
10月15日习大大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引发了社会热议,文艺界更是纷纷学习,其中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不知为何流传甚广,一时成了网络热点,国外主流媒体也在讨论。窃以为“奇奇怪怪”是个很难具体定义的形容,至于习大大所指的对象,大家也只能是各自猜测,众说纷纭。这里撇开建筑不论,妄自借题发挥,聊一聊11月2日刚刚在北京闭幕的中国国际时装周。
据引中国国际时装周官方通稿,“为期9天的时装周,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品牌和机构、83位中外服装设计师参与,66场发布再次创下时装周历史新高”,并且“中国国际时装周始终保持着原创性、包容性以及国际化格局”,规模之大,格调之高,好像一派大好蓬勃之势,可别忘了官腔一向如此,只要略加观察,就能一窥个中诸多“奇奇怪怪”之现象。
民族元素是中国服装设计的老话题了,从二十年前到现在,很多设计师对于民族元素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描龙画风、帝王将相、青花珐琅、花团锦簇、曲苑杂坛的表面文章,近几年来还有泛滥之势。每每看到这样的“民族”设计,我脑海中就响起了朗朗上口的旋律,伴随着“苍茫的大地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 …”
我们在淘宝上经常会看到“同款”的字样:某某明星同款、某某品牌秀场同款,一般是指针对他人款式的原样仿品,服装的行话叫做“扒版”,这在行业里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不光是淘宝小店在做,很多大型品牌也在做,做的很像原样的叫做“A货”或者“高仿”,做的有点像原样的叫做“借鉴”。
所以,当我在看到这一次的时装周里出现“同款”时,并不感到惊讶。一位叫做庄淦然的设计师在他的“蕾沃尔”2015春夏时装系列中发布了一件Moschino 2014秋冬系列的同款服装——一款海绵宝宝图案的长针织衫。有心者仔细研究了庄淦然的设计与原版的细微不同之处,发现海绵宝宝的舌头由原版的红色变成了白色,瞳孔颜色也有所改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作品还不能算作“高仿”,就算他是“借鉴”吧。

庄淦然作品与Moschino 2014秋冬系列
塞里斯·怀恩·埃文斯个展现场© 2014 READS
视觉盛宴?听觉盛宴?冥想盛宴?这些单独列出似乎都不足以形容来自威尔士、长居伦敦的艺术家塞里斯·怀恩·埃文斯在蛇形画廊的最新个展。这座最初建于19世纪的军械库建筑在怀恩·埃文斯趣味横生又空灵辽远的多媒体装置之间彰显出后现代的浪漫主义——尽管艺术家最最近一次TimeOut的访谈中表示,既不认同他的作品是浪漫的,也不认为他本人是浪漫的。
是不是因为时装周的时间临近万圣节,妖魔鬼怪统统提前出动?过于怪异和戏服化的设计也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现象,有些设计师自以为深得亚历山大·麦克奎恩或是约翰·加利亚诺的衣钵,想要走大师路线,玩点“艺术”,做做有戏剧感的设计,可惜毫无设计的道理,皮毛尚不能及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然而,我们这些本土大师关于“艺术”时装的自我体会影响了很多院校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学习服装的年轻人,做的“怪”才能成功的偏激想法深入人心,反观中国的服装设计比赛,很多也是如此以“怪”取胜的。当然,“怪”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怪”地有道理,而并非为了怪而怪。戏剧感不等于浮夸,时装也不是戏服,靠着审美低劣的怪异噱头夺人眼球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市场奴隶”。
批评的缺失
严肃的批评对社会和行业有着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不光于服装,更于各行各业,而媒体作为批评的重要载体,只会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一方面丧失了媒体本身的价值,一方面不负责地诱导了不良的审美。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夏场每年在闭幕时,会评选各类年度奖项,其中有一项叫做“最佳时装评论员”,我没有读过候选者的文章,也不知这些奖项的评选是否能真切促进中国服装。当然,这次的时装周里也有一些好作品和新意之举出现,在泥潭中显得出类拔萃。
最炫民族风








中华民族的日益崛起给全民打了一针肾上腺素,有些设计师很聪明地抓住这个心理,飞扬跋扈地“炫”出所谓的民族元素,把时装秀场变成了穿越剧,模特身系龙衣风袍、品官补服,一派封建朝廷遗老遗少的风貌,中国官本位的传统倒是可见一斑,但从设计的角度看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只能算是“最炫民族风”而已。
关于传统和民族的问题,倒应该看看日本的设计师,他们是如何基于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哲学地、抽象地、巧妙地把民族传统融入到当代语境的设计中。记得山本耀司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骨子里流着日本的血,所以我的设计就是日本设计。”我们的民族设计,还远远没有融到血液里。
同 款




更有趣的是,这场秀发布之后我在某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白底黑字赫然写着“内敛的、高格调设计,展现了设计师经典与时尚的原创技巧”。庄淦然在解释自己的设计主题时说:“时尚为体,雅为魂,无论是经典的、知性的、摩登的、华丽的,都以‘雅’为宗旨,倾力打造,达到和谐。”这句话说得很漂亮。
妖魔鬼怪招摇过市








时装周结束了,而关于时装周的新闻充斥着“大师”、“华丽”、“技艺精湛”、“优雅”等马屁词汇,配上与这些词汇格格不入的所谓“原创”秀场服装图片。其实,若说媒体是在拍品牌的马屁,倒也冤枉。大家都知道此类活动的文案一般都是由媒体直接刊载活动方的通稿,或叫软文,因为利益关系也好,行政指示也罢,很多媒体尤其是代表行业的媒体其实是不思考、不发问、不作为的,这直接导致了批评的缺失。



希望好的现象越来越多,希望中国服装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