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学一门手艺

进村后先去了我们这次项目的工作坊——水墓窑。这座窑口建在一个小山腰上,半山腰有一株大榕树,手艺人和厂长们就是坐在这里迎接我们的,走到山的顶端可以看到一片一片的茉莉花田,还有一点点闽江水。

下山后,我们入住了为我们准备的住宿房间,更准确的说是为我们准备了一栋“别墅”,想想是好的,不过四层的大独栋里面只有两个女生住未免也太空荡了。一边收拾一边听房东阿姨念着:“我们村哦民风很彪悍,长乐原来最大的黑社会就在我们村。”听着听着,看着整栋安全措施不是很优越的大房子,胆小的我就开始忧愁这后面的三个月时光。
上山学艺
2014年10月12日
入村以来,没有网络,晚上吃过饭才六七点钟就觉得没事情做,早早便洗洗睡觉去了。今天是正式上山学艺的第一天,刚进窑口便看见两位厂长在做着什么,上前询问原来是在“炼泥”,因为陶厂近期的产品是对泥品要求低的物件,需要炼出沙子、黄泥和河泥三种的混合泥。
“工匠精神”这个词汇现在越来越热了,很多品牌都在宣扬这个理念。有人说缺什么才吆喝什么,在眼下这个消费社会里,普遍缺失的匠心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千篇一律的大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冲击,使手艺成为了濒危领域,唯手熟尔的匠人,也快要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了。
这时候,以一种新的方式聚焦手艺和器物的行动显然是必要的,《HOMELAND家园》和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了“手艺新生”项目,带着12位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上山下乡”,跟随福州本地的老匠人学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学习和实践创作。
留英归国的设计师孙艺津便是上山学艺的年轻人之一,在福建刚刚完成了三个月的学习和创作实践,她体验了一段有趣并具有启发性的经历:

“手艺新生”项目
撰稿:孙艺津
进村
2014年10月10日
已经进十月了,福州的天气却热的像火炉子。去超市买了一周分量的速冻水饺,下午就和项目里的另一个小伙伴一起被接进村子里了。沿途一路越走越颠簸,我的心也越来越忐忑。毕竟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城市生活的姑娘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村庄里住三个月。






炼泥的三种材料
我们的一位厂长正在炼泥
今天才知道,原来水墓窑是一尊建于康熙二年的古龙窑,顿时敬畏感剧增。马上挽起袖子,和起泥巴来。我们这次项目里,主要有两种陶艺可以学习,大陶和小陶。教我们大陶的林师傅已经从事陶艺事业40余年,手艺精湛,看着泥巴在他手上转着转着就转出一件陶器,很是奇妙。每次师傅工作的时候,动作太迅速,很难拍到不动的好照片。



师傅正在制陶
我陶艺生涯中的第一件物品,背景就是工作坊
探访大漆
2014年10月20日
昨天我们整个手艺新生的项目组去参观了嵩口古村改造项目。从嵩口回来,在福州待上一天。顺便去拜访了一直想去的大漆工作室。大漆工作室位于福州城镇结合处,是一个很大的工作坊。大漆邱师傅是一位十分认真和蔼的老师傅,虽然年过六旬,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和艺术家们合作。从我和老师傅短暂的交谈中了解到,大漆是一项耗时超久的手艺,而且极其容易严重过敏。看着大漆小伙伴们学习制作过程,虽然惧怕过敏,但是我也萌发了想学习大漆的想法。


大漆邱师傅在做工
烧窑
2014年10月29日
马上就要第一次开窑了,顿时觉得时间很紧张。水墓窑现在处于生产淡季,柴烧窑基本一个月烧一次,所以在项目期间最多可以烧三次。由于柴烧的不定性太大,从第二窑就要开始制作成品进行烧制。所以在这第一次烧窑,我主要制作了一些不同实验,以便后面烧窑时缩率和颜色质感的对比。今天从村里来了很多村民,来看看他们不可思议的事实,两位留学大学生在他们村里学习制陶。在他们眼里,村里最没钱可赚的就是制陶了。听着师傅自豪的夸着他的俩徒弟,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第一次开窑
2014年11月4日
今天第一窑开窑了。捧着还热乎乎的陶片,心情是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期待,期待下一窑会正常产出。因为我这一窑釉色没有什么大问题,朋友的这一窑出的真是心惊动魄,窑口史无前例的烧出了几个像蛤蟆体表的物件,我是连看一下都鸡皮连连,由于不是我的,就不便于放图了。不过,大千世界喜好不同,几个蛤蟆陶被她朋友竞相买了去。




老陶厂寻宝
2014年11月13日
近日来村里的天气是越来越冷,前几天买的十斤新疆大棉被到了,盖着暖和极了,心情也爽朗起来。中午的时候大陶师傅说要带着我们去寻宝,原来是去了他原先工作的陶厂,正面大门紧闭,我们从后面绕了进去。整个厂子杂草丛生,越走越凄凉。看着每个工作坊,不难看出之前的繁荣。据说,之前整个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个陶器厂做过工。我胆子小,不喜久留,便催着同伴速速离开,同伴不仅没走,还开始淘起了遗弃的小物件,也是可爱极了。时间逗留久了,便觉得这个老陶厂这是一个拍时装大片的绝佳场所。




第二窑
2014年11月26日
昨天的釉水还没有上完,今天早晨便早早上山上釉了。这次是第二次进窑,由于时间推迟了,所以基本上在项目结束前,只能烧到第二窑,所以很紧张,不知道这一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万分小心对待。下午就要进窑,这次在窑口清理完后,我爬进去看了看窑的里面构造,窑壁上的土都烧得结晶了,想象着这里燃烧时的情景后,速速的爬了出来。晚上师傅们请了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来看着烧火候,因为烧窑这件事是要有人看守,一直烧到清晨的,所以我和同伴说不然我们给师傅送红牛喝吧,同伴说,还是算了吧,别太兴奋把我们的东西烧过了。




第二次开窑
2014年12月13日
今天开窑,刚下飞机的我就马不停蹄的赶回了小村子,爬上小山坡,奔去窑口。今天来了好多人,福建某大学的陶瓷专业研究生们也来了,熙熙攘攘的站了一个小山坡。就在师傅的一声令下,开窑工程开始了。我紧张地就像公布高考成绩一样。物件一组一组地出窑,我们就一组一组地看,有喜有忧。下午就被家园杂志把我三小箱子的陶品拿回办公室拍照去了,半成品的记录。小总结:釉色上的不好。





大漆
2014年12月15日
由于我的作品是结合了三种老手艺,所以后期的时候我要去到其他手艺师傅那边沟通,时间紧张,我就在开窑后先去了大漆师傅那边,制作我需要的金缮修补设计。去了大漆工作坊才知道,大漆小伙伴们都在很紧张地做设计,师傅也很忙,一有空闲就帮我做起来了。
锯瓷
2015年1月3日
这个项目里面我们有六位项目顾问,在之前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其中一位林老师会锯瓷——一种特别古老的手艺。我便萌生了想要拜师学习的念头。距离展览越来越近,大漆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几天主要是去林老师的汉脉工作室学习锯钉,今天是第一天。




林老师的锯钉手艺是微微改进了的,从古老的拉瓷孔到现在用小电钻钻孔。然后截铜钉进行简易铸铜,铸出合适大小的铜片后,用大漆粘合,安在陶器上。用简易的说法来讲,锯瓷就是陶瓷器上的订书机。
“手艺新生”展览
2015年1月10日
为期三个月的手艺新生项目今天开展了,看着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和其他11位日夜奋斗瘦到脱型的设计师们的作品,看着被邀请来的老手艺师傅的自豪和幸福的表情,心里感慨万千。
【撰稿人介绍】
孙艺津,服装设计师,纺织材料设计师。2012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2013年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获新加坡 Audi Star Creation亚洲设计师大奖,后于新加坡从事设计工作。于2015春夏新加坡奥迪时装周举办个人品牌KSANYUSUN发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