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的光影与粗犷的混凝土
【展览回顾】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建构世界——现代摄影和建筑》群展
撰稿:朱晓闻
地点:伦敦巴比肯中心 Barbican Center
展期:2014年9月25日至2015年1月11日
参展艺术家:Berenice Abbott, Iwan Baan, Berndand Hilla Becher, Hélène Binet, Walker Evans, Luigi Ghirri,Andreas Gursky,Lucien Hervé, Nadav Kander, Luisa Lambri, Simon Norfolk, Bas Princen , EdRuscha,Stephen Shore, Julius Shulman, Thomas Struth, Hiroshi Sugimoto, GuyTillim

(摄影:朱晓闻)



伦敦的冬天十分灰暗,万物失色,然而建筑物在此时可以显现出超越色彩的质地以及由此诉说的历史感。日前巴比肯中心举办的《建构世界——现代摄影和建筑》(Constructing Worlds:Photography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rn Age)展览在此时此地显得很合时宜,因为展览中当代建筑摄影大师的佳作纷呈,又与巴比肯中心本身充满乌托邦理想的建筑结构相得益彰。这座混凝土建成的具有巴比伦金字塔般史诗风格的现代建筑,是战后伦敦政府在炸弹废墟上历时30年建造起来的时代结晶。从形式上说,它是粗犷主义(Brutalism)的代表作,这个源自法语béton brut(粗糙的混凝土)的建筑流派,用缺少装饰与打磨的毛糙感和沉重感强调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从结构上看,巴比肯中心代表了英国战后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和对乌托邦理想的诉求——这里不仅完善结合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舞台表演的各项平台,还和学校、住宅区、食堂、水上花园、植物园、图书馆共享空间。这里是近乎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中心,其建筑的沉重感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平静,虽然每年造访巴比肯中心的观众以百万计,但你很少会在其中感到一丝喧哗。错综复杂的地形和四通八达的进出口也并没有让这个欧洲最大规模的文化中心像迷宫一样难解,相反,随处可见的画在地砖上的箭头总是默默指引着各个方向。无论室内或室外,都很容易找到适合静坐、闲谈、阅读、写作的地点和角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文化艺术无限活跃,但又能让人静静思考的空间,就像它的室内灯光设计,是多姿多彩而又柔和幽暗的。
《建构世界——现代摄影和建筑》展示了来自18位世界著名摄影师的250余幅作品,时间跨度从1930年至今,其策展脉络并非在于摄影对建筑单纯的记录,而是关注其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反射力。同时,它的视野是全球化的,从20世纪初期到当代建筑,从Berenice Abbott镜头下魔幻般的纽约摩天大楼,到Julius Shulman捕捉到的梦境般的加州豪宅,从Hélène Binet对犹太博物馆动态光影的完美呈现,到Nadav Kander对近年来中国戏剧化的城市化进程的捕捉,建筑和摄影分别成为我们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媒介。展览中的摄影作品经常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主观与客观、纪实性和艺术性,因而更值得被深入解读。

巴比肯中心的视觉艺术总监Jane Alison表示:“摄影和建筑的关系源远流长,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展览是伦敦首个大型建筑摄影展。参展艺术家个个是该领域的翘楚,其中很多都捕捉到了20世界人类社会最重要建筑的经典影像。任何一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观众都应该来感受一下我们对建筑摄影的理解,这些画面不仅反映了建筑形态本身,还有二战后全球剧变的种种社会现象。”
该展览的联合策展人Alona Pardo和Elias Redstone既按照时间顺序,又通过主题分类,将18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层次分明地融入到展厅本身错落有致的空间中。展览开篇是美国摄影师Berenice Abbott著名的《变化中的纽约》(Changing New York)系列。她用充满戏剧性的黑白镜头捕捉到了三十年代纽约从矮平房的丛林逐渐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森林的初期变化。紧接着她的展厅,Walker Evans受政府委任,深入到美国南部田纳西州的贫困人口地区,真实纪录了现代化对农业人口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与之相对的,是Julius Shulman在美国西海岸的阳光天堂加利福尼亚州拍摄的《房屋案例研究》系列(Case Study Houses),这组色彩明丽的作品捕捉到了战后宣扬现代化生活风尚的实验风格建筑设计,画面中精心打造的人物造型和光影设计,仿佛是好莱坞鼎盛时期电影海报中的明星背影。



在之后的部分,展览回顾了洛杉矶艺术家Ed Ruscha的观念摄影作品,他于1965年出版的摄影集《洛杉矶公寓》(Los Angeles Apartments )展现了60年代洛杉矶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极具当地特色的建筑结构和与之反映出的享受自然、简单和享受当下的生活风格。与此可以形成对比的,是Bernd与Hilla Becher对欧洲废弃的工业场所的类似于考古学作业的视觉研究。此外,摄影师Stephen Shore用他独特的视角纪录了美国普通民众在城市中与建筑和空间的交集。




在之后的部分,展览回顾了洛杉矶艺术家Ed Ruscha的观念摄影作品,他于1965年出版的摄影集《洛杉矶公寓》(Los Angeles Apartments )展现了60年代洛杉矶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极具当地特色的建筑结构和与之反映出的享受自然、简单和享受当下的生活风格。与此可以形成对比的,是Bernd与Hilla Becher对欧洲废弃的工业场所的类似于考古学作业的视觉研究。此外,摄影师Stephen Shore用他独特的视角纪录了美国普通民众在城市中与建筑和空间的交集。




后半部分的展览则侧重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异国旅行的摄影师对社会情境的捕捉,其中较为突出的有Guy Tillim对刚果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建筑的诠释,Nadav Kander在中国长江流域拍摄的社会变迁,以及Bas Princen对中东经济发展所衍生的新建筑关系的观察。在这个视野展向全球的展厅中浏览,不同地域所展现出的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有相互呼应的效果。摄影师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这一篇章中更为明显,相比较于战后对现代化高楼大厦戏剧化的呈现和五、六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家对建筑冷静客观的研究态度而言,这一环节的作品有一种平实中的力量,既不是绝对热的,也不是绝对冷的,有时可以看到摄影师的个人表述,有时可以完全沉浸在建筑空间提供的情境想象。
《建构世界——现代摄影和建筑》群展最特别的地方还是和巴比肯中心建筑的完美结合,整体看来让其呈现的主题有一种史诗感。从摄影出现以来,它和拍摄者、拍摄对象的关系就一直被讨论着。在今天,艺术家或许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更自由的态度来对待摄影,特别当它的作用对象是物理上客观存在的建筑时,创作人本人的主观选择会被放大。一个好的建筑摄影师不仅仅在呈现建筑和空间,还必须见微知著地理解建筑与之环境、环境与之时代、以及处在时代中的摄影师本身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