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ons时装硕士是怎么做设计的?(四) :张小田的大脑实验
张小田来自中国,本科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在创作毕业设计之前的一段时间,她对未来生物学非常好奇,并在网上阅读了大量关于神经生物学的文章。电脑中的神经图像会根据兴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密度,图像中不同颜色的点启发了张小田,她决定用珠绣工艺把这些图像表现出来:“珠绣这项久远的工艺一直被人们视为只具有装饰的作用。而每次做新的系列,我都希望能够尝试自己以前没有运用过的工艺和技术,并且将其创新发展处新功能。于是就像脑神经控制人的情绪动作一样,我开始构思,实验怎样用珠绣去控制衣服的结构,空间感,和褶皱。”
编辑/华嘉




无论:平时对色彩特别敏感吗?
张小田:其实我一直对色彩的混合有种莫名的好感,平时走在街上经常会被一些不起眼的色彩所吸引。比如纽约地铁天顶被涂鸦盖住的白炽灯,水泥墙上被不断堆叠粘贴的海报,手机里满满的都是这些平时拍下的色彩。不过在这毕业个系列之前,我从来没有尝试过在一个系列中混合运用这么多颜色。但每一次的些列我都喜欢挑战自己,去做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领域。要挑战就要做到极致,这才有了这次系列如此丰富的色彩。
无论:你从生物学的领域获得了时装的灵感,这很特别。除了服装设计,还有哪些领域是你感兴趣会去关注的?
张小田: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除了生物学,我还经常关注心理学,装置艺术,漫画,哲学,等等不同领域,并且这些领域都为创作设计带来许多灵感。
系列中的每一套衣服,不同颜色的搭配和珠子的密集程度,都有着像大脑控制区域所代表的独特情感。这也是张小田在设计时一直非常注重的元素—人的情感:“在这个人人不停刷新发表着自我statement(宣言)的年代里,是否还有时间去深深体验心中真实的情感呢?由大脑发出的“statement(宣言)”是不会说谎的,真实的情感对我而言,才是最能激发灵感的源泉。




张小田作品秀场图片(来源Style.com)







(图1-2)是我从自己“创作组合”的漫画中摄取灵感而设计的系列。当时自己写了首关于未来人类的小诗。我在大街上把这首诗拿给人们读,然后让他们画下自己从诗中所想象出的未来人类的形象,再把这些形象混搭拼接,做成3D效果,生成新的未来人形象,作为我系列灵感的缪斯。
(图3-4)灵感来自我非常喜爱的装置艺术大师Anish Kapoor的作品(图5)和60年代的Balenciaga。




图5
无论:通常都是怎么寻找创作灵感的?
张小田:阅读,看电影,与人交谈,走在大街上。我觉得生活中总是有能让自己兴奋不已的灵感。
无论:在帕森斯mfa两年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小田:懂得挑战自己从而实现创新。我自己一直相信作为设计师,jump out of the comfort zone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在来parsons之前,没有经常去尝试过做一些自己完全不熟悉,不在常的事。但在MFA课程中,老师们经常会强调研读研究生的目的就是要去push ones limits. 但这个过程可以是非常艰难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像被推进了深水中,没有了空气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自己还是要勇敢奋力向上游。而当你终于游出水面时,看到的便是不一样的天空了。
无论:纽约这个城市如何影响你的创作?
张小田:纽约让我觉得无限可能。这座城市融合了太多不同的国籍,文化,人种,思想。随处都有新的事情在发生,新的思想在涌现,这让我的设计源泉一直不会干枯。但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纽约也是充满了残酷,现实和商业气息的城市,这又让我在“放”的同时懂得如何“收”,学会如何将设计转换成商品。
无论: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张小田:目前我还是希望到成熟的公司中去努力工作,不过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