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自述
我对关于人类现存状况(Human condition)和道德(morality)的问题感兴趣。围绕人类的现存状况和道德对权力(power dynamics),文明教化(civilization)和兽性(animal instant)再次提问。具体落实在女性主义立场上, 物化(Objectification), 歧视(discrimination)和迷恋癖好(fetishization)。
附注(我想明确这一点,我不是针对男性而是针对父权社会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父权社会并不是单单指男性,也同时包括女性,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一份。)
Luyi Xu
PRE-HUMAN OR POST-HUMAN
对话Luyi Xu
无论:
你在哪里成长的?有什么样的特别经历让你想要做艺术?
Luyi Xu:
我在中国土生土长,成年后在香港住了几年。后来再移居美国。
我一直就没有怎么样刻意去想要做艺术,甚至有点逃避刻意做艺术这件事。 但是如果一天不花八小时画画,我就难受。有点像身体上的疼痛感。没有什么具体的经历。
噢,不过我有synesthesia(共感觉),看到图像有时会有嗅觉反应,所以从小我都觉得画画是件神奇的事情。
无论:
你本科是在旧金山艺术学院读的,那是所很美的学校,旧金山的艺术氛围是怎样的?
Luyi Xu:
对于旧金山艺术学院我只能说,我的老师们都很爱我。他们每个人待我亲如子侄,对我有很深厚的恩惠。我也得到了很多待人很宽厚的好朋友。但是这不代表我与校方行政层的处事方式观点一致。
至于艺术氛围这个问题有点不具体。在学术立场上和在市场角度上都不一样。
无论:
来到耶鲁大学之后有什么转变或者突破?
Luyi Xu:
在耶鲁就是地狱式特训,老师和学生要求都很严格。突破就是完整地完成mission impossible。
无论:
你的作品牵扯到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受过哪些理论或是著作的影响吗?
Luyi Xu:
我爱书,书看得很杂,从诗词文学,理论到各种奇怪的书。但是对我个人成长最有益处的是《圣经》。我个人认为人生处处都有哲学,寻求智慧的动机并不是因为书本或名人的影响。但是成人的过程里我相信我是被各种人和各种事影响的。
无论:
为什么会创造女性大猩猩这样一个形象作为这组作品的主角?
Luyi Xu:
大概有四个原因。
第一,猩猩与人在进化论中是远亲。我觉得进化论企图将人类与动物区分是一个偏见。因为人类的外表下面的是欲望是兽性。如果真的要区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只会是人类更加善于掩饰丑陋。
第二,女性在父权社会里地位不如男性确如同动物,这是一个commentary。
第三,在各种神话和艺术史裡面,女性经常被描述成与动物媾和的色情角色。比如说,Rubens的Leda and the Swan。我只是在这个前提下是将男女角色对调一下。
第四,在父权社会裡有一种意识形态,很多男性利用年轻,漂亮/“出众”的女伴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自我价值。而这种女性被叫为“trophy wife”,我的目的一是对美的定义提问,其次就是要夸张这种迷恋“trophy wife”的扭曲。
无论:
这组作品中另一个主角是那个裸体的男性形象,有意思的地方在这个男性的辫子,有点像满清的发型,这个形象的是如何构思出来的?那个辫子有什么特殊隐喻?
Luyi Xu:
隐喻的是,父权社会的代代传承的迂腐。
无论:
另外,在细节方面,你用到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去构建这一组故事,比如课本图书、文革时代的棉被、团花袍子等等,这些符号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以面具这个符号贯穿整个系列?
Luyi Xu:
在我的作品The Distance of intimacy里面用到很多的图书,其实就是对教育制度提问。我们受教育,人类的历史经历文明洗礼,但是这里面并没更多地对道德有思考。
作品Artificial Loyalty里的大花被子和里面的两个身体。我相信作品的标题,“彷造的忠诚,”已经很指出要点了。作品The End of SFAI裡是我在旧金山艺术学院裡的一些负面历史的一个回应,在这个小小的社会裡面出现的各种人生百态将人世里的各种角色描述得很细致。(题外话,如果没有恩师们的宠爱,我是绝对不能很坚强地面对人性的各种丑陋的。)这些面具只是其中一层洋葱皮而已。
无论:
另一个经常会出现的符号是电话,在你看来电话的意义是什么?
Luyi Xu:
电话很有意思,当代人人都有的一个工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也颠覆了我们与人的关係。电话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但是分离了我们与万物间非物质的关係。而人类是群居动物,大部分人都不太习惯孤独。但是电话和智能电话等的通讯工具,让这些人将逃避孤独与习惯独处中生活。 人类变得很依赖这种很遥远的接触方式。我们的情感也变得很澹漠。
无论:
不断地在让你解答画面中各种符号的意义,因为作为一个观者,这或许是我尽最大可能解读画家的一种途径,但从画家的角度,你怎么看“解读”这件事。
Luyi Xu:
我们可以有一个沟通的机会是我们的幸运。我个人认为了解艺术家是解读作品最有巧妙的方式。但是这个也是在对艺术史和理论深刻认识的前提下。
Susan Sontag 在1966年出版的“Against Interpretation”裡面所讲的“反对阐释/解读”是评击当时只看评论不看作品的观众和当时刚刚新兴的评论家行业。但是很多人看了她的文章以后都以为不能解读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但是在我看来,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解读的。就好比是刻意不让解读的艺术作品本身的目的和作用也是能被解读的一样。只是做法有点粗糙而已。
无论:
你对超现实主义有什么看法?
Luyi Xu:
我并不觉得我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虽然曾经又一两位朋友提出过。我可以理解他们的看法。 在我看来我作品是都是现实。
无论:
你有没有想要尝试新兴的媒介?你对当下这些新类型艺术的态度是什么?
Luyi Xu:
我也有曾经用过一些其它媒体,但是我觉得目前不适合我探讨的范畴。我认为当代没有新类型的艺术。圣经裡说的:“已有的事必再有,作过的事必再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其实仔细想想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是新的呢?作为艺术家了解并坚持自我是一个基本前提,其次“新类型艺术”并不代表都有态度,更不代表都有内涵。所以我的态度是不跟这个“新媒体探索”的潮流。

The Distance of Intimacy
Oil on linen, 2011,
50”w x 80”h
Oil Painting, 165 x 65 x 65 cm, Recycle Engine Oil, Perspex, Steel, 2013

The Nature of Lust Oil on linen, 2011 62”h x 62”w
Filigree and Reflection Oil on paper, 2012 25"h x 40”w
Greeting
Oil on linen, 2011
80"h x 50"w

Artificial Loyalty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il on linen, 2012
66”h x 48”w

The End of SFAI
Oil on linen, 2012
80"h x 50"w

Return Charcoal on Paper, 2011 80”w x 60”h

Axis of Communication Pen and ink on paper, 2012 19"h x 25"w

Instinct and Intellect Graphite on paper, 2012 50”h x 38”w

Near and Far
Ink on BFK Cream light 115gsm paper, 2012
Paper: 20”h x 13”w; Inside:12”h x 9”w

*注:转载或下载作品需要经艺术家本人许可,版权属艺术家本人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