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later的文艺复兴

文:mumblefan / 编辑:何京闻 2014.10.10
Linklater十二年之前选中演员之后,便开始利用每个暑假的时间进行拍摄,而剧本也是一年写一年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小男孩的家庭,纪录了他从6岁到18岁的经历……

「Boyhood」(少年时代)在今年首映之前,就已经名声大振。有人认为这部号称拍摄十二年的片子,颠覆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制作过程。但和Richard Linklater(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所有电影比较起来,「Boyhood」只是他在他属于自己的电影信念下催化出的新产物。对于Richard Linklater的电影来说,从没有局限于一个故事。他的电影,更多的是关于「人」。而他的信念,并没是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独立电影复苏的领头人,Linklater的电影更多的可以看成是在美国本土之上的电影文艺复兴运动,将战后欧洲艺术电影的元素,带到如今的美国本土。
什么是关于故事的电影?前段时间沸沸腾腾的电影「Antman」的导演辞职的事情,让不少人唏嘘,对于Marvel这种产业化的大工厂,导演不过是一个流水线的零件工人,要做的事情无非是模仿着之前的系列风格,组织好大家的纪律,一起加油把电影做完。Marvel的超级英雄电影,因为需要链接之前,再铺开后面庞大的续集,已经可以视为将剧本放在最首位的例子。当人们试着创作电影时,尤其是商业电影,常常会最在意剧本的质量。也因此三幕剧的写作要求已经成了行业中的标杆。处理好起承转合让故事本身成为观众们注意的焦点,设定好的人物在故事的推动之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心态到另一个心态。这不仅仅是商业电影如此,很多独立电影也是。讲故事,成为了电影的常态。
说RichardLinklater的电影是关乎于故事之外的这个说话,本身来自于他自己早期的作品「Waking Life」。其中他提到电影其实正是如同上帝的视角一般。即可以抛开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来了解和讲述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能拥有这样的视角,为何我们还要局限于去用电影来翻译一个文学脚本的工作。电影本身或许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在[Before Sunrise]中,男主角说他想拍的电影,是关于人的一天,镜头对准那个人,纪录这个人所有的有趣或者无趣的事情,将这些都收集起来。有趣的是,这基本上正是Linklater的第一部电影。对于Linklater来说,人比故事本身或许更适合成为电影最主要的部分。从一个人发展开来,存在着无数的复杂性和可能性,这也使Linklater的电影可能没有最好的故事,但却值得回味且真实。

[boyhood]就是这样的例子。Linklater十二年之前选中演员之后,便开始利用每个暑假的时间进行拍摄,而剧本也是一年写一年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小男孩的家庭,纪录了他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从小学到大学,电影每次都选择这一年中暑假的一个片段,作为这一年的一个烙印,这个片段,可能有时更多的偏向他的母亲,或者他的父亲,亦或是他的姐姐,但这些都是他身边的人物。毕竟生活之中自己不一定都是主角,有时候在自己的故事看起来可能在旁边人之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分支。这种感觉尤其集中在他母亲前期在婚姻的问题上。在这几次失败的婚姻之中,男主角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而他母亲则负责了更多戏剧化的情节。
电影由这些点组成一条流线,将这十二年整个家庭的事件从这个小男孩的视野中概括了起来,而随着电影的进展,小男孩也从一个旁观者更多的开始成为电影中事件的中心。当他在影片后期更加的独立自主,我们接收的关于他母亲和姐姐的描写也慢慢少了起来,而他所接触的新朋友,还有他的父亲,都可以感受到这是男孩自己选择他想遇见什么人。观众跟随着主角来接受新的事件,新的人物。换句话说,影片中主角自由的走出与不同的故事框架之中,在几条不同的故事线中,男孩起着连接作用,而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后期男孩自主的选择性。导演没有重在将其中任何角色的故事完完整整的讲完,即使是他母亲。在她的最后一幕中,当她看着自己儿子要去大学,而十分轻松的时候,她勃然大怒,然后绝望的感到自己的这一生似乎已经没有可以奋斗的东西。作为这个人物的收尾,导演将她又重置到最初那种失落的低谷之中,而母亲与男主角之间的矛盾到了最后也并没有化解。影片的所有故事都是如此,并没有以最后的一幕作为终点,而电影本身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即使Linklater再拍一个十二年的系列,相信也一样精彩。因为人物本身已经活了起来,而这种真实性毋庸置疑会让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很多评论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制作的时间之上,认为当下用十二年创作一部影片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而我并不认为十二年应该喧宾夺主地取代了Linklater在这部电影之中用来塑造一个角色的方法。Linklater用等同于电影的时间跨度来创作这一部电影,更多的是在于他认为这样的时间跨度能够更好的来塑造这个角色的形象。就像他在「Before Sunrise」电影系列中一样,在第一部结束之后,时隔九年再进行第二部的拍摄,而第二部的剧本则是他和演员一起来完成的。Linklater在采访中也自己提到,早在拍摄开始没多久,他就已经知道电影的结局是怎么样了,想到了最后那一幕的镜头,而台词却是在最后的十个小时才定下来的。我们常常感受到的真实性和角色的立体感,正是这些一点点的细节填充起来。十二年对于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奢侈的时间,而Linklater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思考和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正是让「Boyhood」与众不同之处。
Linklater的实践并不是史无前例的,与「Boyhood」最好的呼应应该史FrancooisTruffaut与Jean-pierre Leaud一起合作的关于Antoine Doinel这个角色的五部电影。从「Les quatre cents coups」到「L’amour en fuite」,Truffaut用几十年的时间与五部电影来塑造这个角色。而如果Truddaut没有那么早离世的话,或许还应该会有延续下去。Linklater无论在「Before Sunrise」系列或者在「Boyhood」中所使用的手段,都与Truffaut的实践相似。而两者中最重要的契合点便在于用足够长的时间来让导演丰富且雕琢人物。当然,长时间的制作环境也让演员和导演之间产生默契。根据Linklater自己的说话,「Boyhood」在最初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他的一个半自传性质的电影,而影片在中间开始与男孩的经历开始接轨并时而发生重合,这也是演员和导演在长时间工作时间之下产生的默契。
「Boyhood」的尝试在当下的时代之中显得特立独行正是因为大环境常常不允许一个导演能拥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制作一部电影,而「Boyhood」与「Before Sunrise」系列在大范围的引起媒体与大众的关注,可以说是Linklater让电影工厂看到了另一种电影的制作方式,也可以说是Linklater用其独有的方式将一种欧洲电影的风格带到大众的视线范围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