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夏天我在寻找新作品的灵感时逛到了大都会博物馆,刚好看到一个中国文人画的特展,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有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也有些明代的书法,都不算是代表性的作品,却勾起了我对于这些传统的记忆和感动。尤其在眼睛和头脑里塞了太多“形式”以后,看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对于个中“气韵”的感触很多,关于“气韵”,这是东方传统艺术的核心,饱含了儒释道对于精神修为的要求,它同时也是可视觉化的,是画面中寄情之对象,是留白的气度和笔触间的平衡。而这些作为儒释道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载体之一的传统艺术虽然历经建国动荡曾毁于一旦,也由近年来的“国学热”和“收藏热”而一度泛滥,但我以为,所谓传统,虽也会受到载体兴衰的影响,但即成为传统,套用山本耀司的话说,它的根本载体其实在于血液。好像是母语。
回到我的这个系列影像和装置作品Blank,其实正是我对于“审美母语”的一种表达和体验,在这个体验的过程里,我拿来了很多我所感受到的传统艺术经验,包括寄情意向之物,包括留白,包括对比和平衡等等。关于影像和装置这些形式,尤其是影像,我觉得很好玩,其中的随机性和可能性很让我着迷,而且我的这个影像其实是包括装置的,我在做完一组装置之后不由得又用影像重新把玩了一番。在影像的创作过程中,摄影机是人为,摄影机与对象的角度是人为,剪辑是人为,但记录的过程中更多却是靠天成了,当我把摄影机架设好,按下开始,摄影机便不再代表我了,而我更像是旁观者,任由事情在发展,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我很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所以我把这个作品里的“Blank”设想是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灵感层面,一个是行为层面。
两年前我刚来到纽约的时候,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要逛遍纽约的美术馆,就像是一个只见过猪跑从没吃过猪肉的穷人,一下子扎进了肉铺。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拼命地看,巴不得把西方的各种流派统统塞进眼里。也就是在那一阵子,我在古根海姆看到了Lee Ufan的回顾展,他是一位日本的韩裔装置艺术家,“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出奇地肃穆。记得有一件大概是这样子:一块深色的弧形铁板前放置了一块白色的岩石,仅此而已,却又不同于西方的极简主义,似有一股朴素的东方气韵在里面,让我想到了安藤忠雄的建筑,把天人的对立和统一朴实地表达了出来。我觉得这些人很历害,历害在可以用西方人创造出来的语言系统说出与他们迥异的话,用一种东方审美情操重新定义现代美学,并且显得那么地游刃有余。后来,我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听到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不会刻意强调日本元素,因为我骨子里流着日本的血”。
林 海
形式与气韵


林 海
linhai.us
做时装、装置和影像。
2011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2013年于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取得Fashion Design and Societ艺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