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感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幕墙设计的纠错,这是OMA事务所非常惯用的方式,适用于比较理性的建筑思考方式。
传统幕墙系统是一片材料一致的玻璃用以分隔室内外,在玻璃内侧是可自由控制的窗帘,用户按自身需求开启或者关闭帘子。其存在的问题有几个: 1. 用户通常懒得不断调节窗帘;2. 关闭百业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窗外景色;3. 这样的标准化设计直接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从而取消了当地的特殊性。
于是,我们在这个设计里面想要创造一种当地才特有的幕墙系统,它不需要用户经常去调节百叶窗,而靠其本身的设计就能达到自动遮阳和取暖的目的。于是如何结合垂直遮阳和水平遮阳成为了设计概念的重点,水平遮阳是为了解决夏季中午的高温给建筑能耗带来的损失,而垂直遮阳则是考虑了日出日落太阳斜晒的问题。我们通过折纸的方式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之后则是不断求证这个方法是正确的。
韩寒在 《ONE》里曾说互联网把诺大的世界变成了一口井,让每个人在里面都只能看到自己。而我的理解是:因为井中人就是世界,所以改造世界显得特别简单。这句话一方面讲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弊端,但同时也在陈述一群人的“野心”,这种勇气我认为是好的,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连改造它的想法都没有,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最近惊喜的得知朋友们在筹备“无论”网络平台,且不说这平台的指向(想必是好玩而有意义的),光是有魄力和勇气建立一样东西,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振奋和激动——原来身边就有着心怀梦想的设计师,他们从无到有的将一件事情做起来,我是没有一丝理由不支持的。
JUNRUI WANG
对传统设计纠错

联合广场公共图书馆照明设计
概念“草图”
这是研二的团队设计,我和一个韩国女生合作设计一栋公共图书馆的照明。虽说项目是偏重于照明(包含日光和人工光)设计,但其实整个建筑都要我们设计(包括室内,功能,流线,外观等),对工作量的要求很大。

幕墙几何形态的推理
策略
整个设计过程我们分成了三部分来做,分别是建筑,日光照明和夜间照明。我们先花尽量少的时间将建筑功能排布得比较合理,然后再集中火力做前立面(具体原因可以参考我个人网站上的基地现状),完成后再根据立面来做夜间灯光。之所以作出这个策略是因为日光其实是这次设计的重点,涉及了很多新学的技术比如日照模拟数据测量,等距投影图表,HDR分析图等等,设计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无休止的深化下去,但每个人的时间一样,尽快的写出时间表将精力投放在训练要项上是十分必要的。
合作
Parsons各设计学院的一大特色就是团队合作,各种课程从大到小通通逃不过合作,对于我们这些从传统建筑教育体制下出来的设计学生是一个挑战。而经过了那么多次合作,自己总结出来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1. 审美观契合,因为美这种东西太主观,不可能协调,所以最好在挑队友前就摸清对方的设计偏好;2. 体力值应相当,大家都知道,设计拼到最后,其实是在比体力,做模型、画图熬夜、不吃饭不睡觉等等状态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如果队友倒下了,你们组的战斗力就减大半啰;3. 宽容心,一次合作中,状况外的情况是避免不了的如老师指派队友、队友太厉害或太渣、队友喜欢的东西太另类等,当你觉得协商没有太大作用时,就取个轻松的方法赶快将设计做完吧 。
而幸好这个设计的全程都非常愉快顺利,结果也很好。
总结
限于篇幅,详细的设计全程可以个人网页上一览,Parsons的灯光设计专业融合了设计和技术两大重要方面,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的部分,再配合纽约这个聚集了众多设计师的城市,学习、生活绝对能安排得满满的。




Junrui Wang
cargocollective.com/junruiwang
2011年获得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之后开始在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攻读建筑与灯光设计双硕士,
PARSONS merit-base和国际建筑照明组织奖学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