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 Yu
纪录与重新架构
对话佳鑫 Jiaxin Yu
无论:你提到在作品中“试图将这些二维影像进行释放,转换为当初我看到的三维空间。我可以走进这个数字影像的世界中来观察科技对自然的纪录与重新架构。” 但我们看到你的作品在展览中好像是以平面图片的形式展出的,观者是否仍然在那个“空间”外观看?那么你提到的这个“转换”是如何实现的呢?能否稍微具体讲一下。
佳鑫: 对的。目前输出形式是摄影作品的形式,所以观众还是从空间外观看。但我的制作过程,是用玛雅建模,贴图等等一系列对原有的摄影作品进行分析才重构出来的,所以算是我自己有走进这个空间细致的观察。制作过程就是将照片延展成一个三维空间,方法是用玛雅,然后再将照片贴进去,所以在某个角度看过去,是原来的照片,但是可以转动它,就是个空间了。最后输出的摄影作品都是我转动这个空间挑选出来的几张有意思的视角~当初有想过做成视频或者动画,但是大家都知道,视频的工作量就加倍了,当时时间有些紧迫,所以就采用了我惯用的摄影手段,也算是对以前做过的东西一个传承,将来可能还是要往视频输出或者互动的方式展示。
无论:数字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知道我们这一代学艺术的中国中大部分在上大学之前还处于天天画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的状态。那么你最初是怎么开始使用数字或者数码媒介创作的?
佳鑫:我在这个作品之前的一套作品,就基本是在“做”照片。我很喜欢这个制作过程,就像黑白冲洗,彩色打印一样,看照片一点点的全部呈现出来。后来接触了数字摄影,photoshop,还有3d maya。 觉得这些软件很神奇,很吸引我。所以开始研究这些媒介,这些转移和改变,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再虚拟世界实现的,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改变手中的照片,所以就算你知道这些工具软件的工作原理,它仍然以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存在,所以我开始边研究,边玩儿边想象做出这套作品。
无论:有没有影响你比较深的艺术家或者文本?
佳鑫:影响我比较深的艺术家是乔治鲁斯吧,好像是个法国摄影艺术家,他的东西就是基于空间的,我的第一套作品就是模仿他的创作来制作,后来才一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无论:你在个人网站上提到了你的三种身份:平面设计师、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你怎么看这三种身份的不同和联系?
佳鑫:我本科是摄影专业,研究生是平面设计。实话说,研究生这个学历我觉得选的有些不合适,我觉得我的兴趣点还是在影像上,所以在上完研一的平面设计必修课之后,我基本选的都是film 和video 的课程,我有尝试将这些媒介都联系起来做作品,觉得还是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也不是不喜欢平面设计,可能还是喜欢影像更多一些。毕业之后,我找的工作也还是做平面设计比较多些,所以我自己也很矛盾。
无论:很多人觉得艺术家的居住地很重要,因为一个不同的地方可以带给艺术家不同的灵感,谈谈北京和芝加哥这两个城市分别带给你的艺术影响。
佳鑫:我很怀念北京的传统和深深的文化底蕴,刚来美国的时候,并不习惯一些pop art 和所谓的现代艺术。但是现在越来越能接受甚至也喜欢上了,我觉得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文化系统和背景,所形成得艺术形式各自都有各自得特点。如何将这些影响你的东西取之精华为我所用才是值得思考与摸索得。
无论:你的本科是在央美读的摄影,研究生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学视觉传达,请从你个人“受教育”的角度简单谈谈这两所学校在艺术教育上的不同。
佳鑫: 我觉得北京还是比较老城,传统一些。我是中央美院出来的,美院最新的专业是实验艺术专业。但着这个专业做的东西放到美国来,可能还不算新。不过美院人的功底还是扎实。画什么像什么做什么成什么。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求学的感觉来说,更重视发现与创新和自我,发现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艺术了,哪怕并不成熟,还有performance 什么的,以前都没接触过,还挺吸引我的.
平面设计师, 摄影师, 视觉艺术家
1988年,生于大连。现在在芝加哥工作。
2013 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硕士。
201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本科。
这套作品的灵感起源于相机的成像的过程和原理。我对从真实世界中取景拍摄到以电子影响形式保存在虚拟空间中这个转换过程颇为感兴趣。当我在真实的世界中拍照的时候,我是面对着一个三维的世界,而经过相机拍摄而保存下来的影像,实际上是把一个三维空间压缩在一个二维平面中。我们的视角也随之转换为在这个“空间”外看这个世界。所以在这套作品中,采用的照片来源于一些工厂和仓库,因为它们都保有原始建筑材料的痕迹而且架构分明,我试图将这些二维影像进行释放,转换为当初我看到的三维空间。我可以走进这个数字影像的世界中来观察科技对自然的纪录与重新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