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乐章
DARWIN BUILDING 交响乐
与作曲家合作把建筑变成一个交响乐团
在第一乐章里我和作曲家 Ryan Cockerham 合作把建筑变成了一个交响乐团, 人们行走在这些有着不同形状,地面材料和功能的建筑空间里,使不同的建筑空间成为了交响乐团里多种多样的乐器,而行走在里面的我们都是演奏者。我希望观众在听到这个“交响乐”的时候能感到熟悉,能让他们回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
歌德曾经把建筑描述成凝固的音乐。的确,在古时候,建筑,特别是教堂和寺庙大多都是参照着音乐理论而设计的。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需要懂得乐理知识从而理解建筑的精确和神圣。
约翰-凯奇曾经说“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有着音乐的诗意和美
好。房间,楼梯和走廊都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建筑元素。噪音就在我们使用它们的时候产生。然而,我们很少停下来来体会这些东西。
在这个项目里我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通过在皇家艺术学院的 Darwin Building 里制造的一些有趣的“介入”(interventions)来探索在人们在与建筑空间进行交互的时候所产生的声音是否可以被改变、扩大或者削减从而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或者情绪。
贾慧姝
美妙的噪音
贾慧姝
产品设计师、概念艺术家,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她的作品大多是有关人的情感,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细微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美。她常常在她的作品里通过有趣而又微妙的方式来扩大这些元素从而使人们更加的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简单的美好。她经常制造或者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这个环境里的东西来观察人们的反应,同时与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合作也使得她可以更好的整合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完善一个项目。

第二乐章
地毯
用一块印有和原来水磨石一模一样纹样的地毯来对这里的脚步声进行改变
在第二乐章里我选择在大门入口接待处这个楼里最繁忙的地方放置一块能减弱声音的软性材料,地毯。因为在这个地方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出出进进, 产生多种多样的脚步声。
这个制作过程是我通过描摹和颜色比对把原始的花纹原模原样的绘制成电子文档,打印到地毯上,从而对原始的水磨石地面来进行材料的替换。当人们走过的时候,很难从视觉上注意到材料的变化,但却可以从听觉上察觉到。
![]() | ![]() |
---|---|
![]() | ![]() |
![]() |



第三乐章
玉米片
植入建筑中一种新颖而有趣的听觉层次
在第三乐章里我带来了玉米片,这种在西方早餐里为人所熟知的食品。同样,玉米片那特有的声音也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在这里我把玉米片带到了 Darwin Building 的几个建筑空间里,通过植入这个新颖而有趣的听觉层次而让人们看到声音。
第四乐章
铜板台阶
通过听觉“介入”(intervention)探讨建筑空间的韵律美
在最后一个乐章里,我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改变人们走在楼梯上的声音,来探索建筑空间的韵律美。


对话贾慧姝
无论:
你是怎样开始做和声音有关的艺术?
贾慧姝:
做这个有关声音和建筑的项目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之前做过两个项目,一个叫 Impossible Architecture,是通过影像语言把伦敦很多有趣的建筑元素(旋转楼梯,狭窄通道,旋转门等)给结合起来“建造”一个不可能的想象空间。另一个项目是 Affective Doors,我一直对人和物品的交流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开关门时候的吱嘎声吸引着我。根据这个想法我根据门的形状制作了一把“门吉他”,目的是用传统的乐器形式来探讨建筑空间的含义。而后,我就一直思考建筑与声音的关系,同时,抽象的看,如何把这些狭长的走廊,宽敞的大厅变成乐器中的一部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更深的思考声音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更好地去理解建筑的干扰设计,这把“门吉他”不够轻巧和简单。所以我做“美妙的噪音”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朝着一个轻巧而又微妙的方向上去发展了。
无论:
在你的作品“美妙的噪音”中,是如何安排这四个乐章的?
贾慧姝:
第一乐章更像是这个项目的总起,我运用相对比较全面的元素来把观众引入到这个项目里来,通过这段“交响乐”相对明了的阐述这个项目的目的。而第二个乐章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纯自然的交互方式。通过这种视觉上微妙听觉上却反差很大的变化来给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带来一种有趣的体验,也通过单纯的材料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精神上的感受。在第三个乐章里,玉米片是西方人非常熟悉的东西,人们非常熟悉其声音,在这个项目里也更多的是表达如何运用视觉语言来强调听觉,让人们看到声音。最后一个乐章也是,虽然建筑空间的韵律美是从听觉上来考虑的,但是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来让人们反思这样的一个现象,反思我们听到的声音。
无论: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声音艺术是强调纯粹听觉的。而你其实是用视觉在表达这些“日常声音”,包括以影像、装置甚至乐谱等等形式来表达,你认为视觉化会不会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你所要强调的“美妙的噪音”?你怎么定义在这个作品中 视觉与声音的关系?
贾慧姝:
柏拉图把视觉看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视觉相对于其他的感官被强硬的拉到了最前方。但其实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不是孤立的,所以我在这里做声音的项目,也不是强迫大家一味的去听,更多的是提高人们多角度思考的意识。我们能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在这个时候也不要忘记去听,因为视觉的美好容易让我们错过很多美好的听觉享受。所以我认为视觉并没有削弱声音的概念,反而更加有利的扶助了项目的发展,如果以后项目发展有需要我也不会排斥触觉或者嗅觉等感官的运用,这都取决于具体项目发展的需要。
无论:
你在皇家艺术学院是读产品设计专业的,但有趣的是 你在做的创作好像和产品设计无关,这是你的毕业创作么?好像RCA对学生创作的界限方面非常宽容,从你的角度谈一下RCA的艺术教育吧,最重要的特色有哪些。
贾慧姝:
对,这个是我的毕业创作。
我和大家一样,最开始了解RCA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科系叫“Design Products”而不是传统的Product Design,后来得知因为我们设计的“产品”可以是任何的事情。特别是在我们平台——Platform 13 (RCA的产品设计系是平台式的教学模式)我们把设计看做是一种社会试验而不是一个漂亮的物体。这带给我们了一个开放,多学科和合作式的机会来更加创新的去理解和影响我们所在的社会。所以我们所作的项目的最终的表现形式都是由调研和项目需要所推导出来了。没有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项目将会以产品还是影像还是别的什么的形式来呈现。而是在最后根据项目的需要而发现或许影像,或许一个系统,或许什么的会是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另外我们很重视项目过程的纪录,很多时候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过程的纪录,至于用什么方式来纪录就又是设计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随着发展科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人才越来越能够发挥其优势。虽然我们是一所艺术学校,但很容易找到有商科背景,理工科背景,之前学医,学新闻的人们。而且就算都是相同学科背景出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国籍等也造成了这里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我觉得在我们Design Products的工作室大家不分小组不分年级的混坐在一起是个很好的交流的机会。另外每周五晚上不同科系的同学都会去Artbar喝酒聊天,很多之后做得很成功的项目最开始的想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无论:
你特别强调了“合作”对你创作的重要性,你在创作中与作曲家、编舞、舞者合作了这一曲“美妙的噪音”,谈谈你的合作吧。
贾慧姝:
这个项目我也特别幸运,能找到这帮优秀的人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项目,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很局限的,比如对于声音,我其实是个门外汉,我不懂作曲,也不懂声音科学,只能请来这些专业的人士一起加入到项目里来。在合作的过程中,我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东西吧,因为设计师有设计师的语言,作曲家有作曲家的语言,编舞有编舞的语言。特别是像我这个项目非常抽象,而且在项目初期,我心里大概知道我想要做什么,但那时候还没有办法非常清晰的说清楚我的意图,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让别人理解我这个项目到底是要做什么,而他们在这里又能做什么。而因为这个原因我也错失了几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另一个就是既然是团队合作,沟通很重要,因为时间原因,我很难把这么多人同时聚集到一起,所以在最终录制影片之前每个领域的合作伙伴没有见面一起商量,而这就造成了真正录制的时候的一些分歧,因为每个人想把自己职责的部分做到最好,但这其中其实是需要有很多协调和平衡的,所以我意识到相互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就是我也非常有体会的意识到第二套方案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没有预算的项目里,随时都有可能突然有人退出,所以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准备好如果有人缺席的解决方案。再就是要去思考我们作为项目策划和组织者这种合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是什么能使他们非常努力的帮我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