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王拓的“虚空画”(Vanitas)项目

 

 

 

Selling Slaves in Rome (Phryne revealed before the Areopagus), 2014, photograph, 16.5 x 23.4 inches

 

Vanitas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空虚、浮华”;亦是16、17世纪盛行于尼德兰的一种静物画流派,以其强烈的象征手法和隐喻风格风靡一时,被译为“虚空派”或“虚空画”。在王拓看来,Vanitas更是一种修辞方式,将事物偏离其原本的指称与形态以期具有新的含义。

 

王拓的“虚空画”(Vanitas)项目的创作历时一年(2013-2014),其中以一部46分钟长的同名影片为主,并包括一系列的影像,绘画,摄影,实物和文本,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媒介庞杂且多层叙述的作品。影片“虚空画”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黑白纪录片的形式,记录男女主人公意识流式的独白,并以一位教授对文学流派的评析穿插其中;第二部分以男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引领观众经历了他的臆想和时间旅行。

文:刘倩兮  图片:王拓

2014.07.25

 

作者:王拓

201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硕士; 2014 波士顿大学绘画系,MFA。现工作生活于纽约。

www.tuo-wang.com

 

撰稿人:刘倩兮

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史硕士学位;2013年获康涅狄格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继续攻读美术史硕士。现往返于纽约、康州、波士顿,撰稿人、翻译。

 

 

 

 

事实上,男主人公的叙述是根据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艾菲•布里斯特》[1]的故事创作而来,女主人公的叙述则以自然主义小说《德蕾丝•拉甘》[2]为原型。王拓巧妙地将两个经典故事重新建构,使其在当代语境下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两部小说在初始情节上十分类似,均是女主角对婚姻不满而发生外遇。而文学上的递进关系(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使这样“典型”的故事在价值判断和世界观上大相径庭。在叙述的过程中,艺术家要求男女表演者在还原故事大框架的前提下,运用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填充框架内的所有个人化细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两个口述的故事已经脱离了虚构的范畴,而游走于虚构与真实之间。与此同时,贯穿其中的文学教授对原著小说的评述,既是一个对口述故事真实性与否的提示,也是一个连接文学虚构和真实世界的线索。

 

 

 

 

 

通过把经典故事以当代人的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以达到对原著文学的陌生化,同时,意识流式的独白又让口述的故事与原著产生间离,使之真实化。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 [3]戏剧理论中,强调间离观众和戏剧的关系,使观众脱离情节的包裹进而意识到戏剧的本体。而在王拓的“虚空画”里,观众与戏剧的关系则是,观众会自始至终被情节卷裹却不得已的保持怀疑。这种处理是对原著文学与看似真实的口述故事的双重陌生化。 

 

在男女表演者两个版本的口述故事中,一个名为“约瑟夫”(Joseph)的角色把两个故事连结在一起。他是丈夫多年的艺术家好友,后来成为妻子的情人。这个关键性人物是由小说《德蕾丝•拉甘》中德蕾丝的情人洛朗(Laurent)的形象塑造而来。然而有趣的是,除了在影片中的艺术家身份之外,“约瑟夫”更是 “虚空画”整个项目中其他所有行为影像,绘画和摄影作品的署名作者。也就是说,“虚空画”项目里的每一件作品实则是由一个虚构出来的艺术家“约瑟夫”创作而成的;而 46分钟的影片“虚空画”则更应该被看成是由他人口述的“约瑟夫”生前故事的回忆录(他在故事结尾处自杀)。

 

 

 

 

王拓将文献(如文学、艺术)与当下社会的戏剧性场景关联,试图展现虚构与现实之间不稳定的却互为因果的联系。他依据已有的知识设定了一个框架(如两部小说的基本情节、虚构的艺术家“约瑟夫”),而放松对具体细节和内容的约束。整个“虚空画”项目中,他营造出一种场域,把不同媒介的艺术、不同形式的叙述层层铺垫进去。每一件作品不仅完成了独立的运行,而且又与其他作品紧密地交织为一体。王拓通过创造一个复杂而充满情感的幻象,揭露了一个个浮动的当代瞬间;运用超现实的暗示追溯当代社会如何从它过往的记忆当中繁衍而来,并如何适应周遭不断更新的环境,从而引发对当下社会人类境遇的种种思考。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

Still from The Trinity Part l, 2013, single channel video, 10'

Still from The Trinity Part l, 2013, single channel video, 10'

The Trinity part ll, 2013, hair and fur on canvas, 53 x 42 inches

The Trinity part ll, 2013, hair and fur on canvas, 53 x 42 inches

Delilah, Judith, and Yael, 2014, acrylic on canvas, 48 x 48 inches

Delilah, Judith, and Yael, 2014, acrylic on canvas, 48 x 48 inches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nnel HD Video, 46

Still from Vanitas, 2014, Single Channel HD Video, 46

Still_from_Vanitas,_2014,_Single_Channel_HDVideo,_46'

Still_from_Vanitas,_2014,_Single_Channel_HDVideo,_46'

【注解】

[1]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Theodor Fontane, 1819-1898)的代表作。

[2] 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 1840-1902)的代表作。

[3] “陌生化”,又称“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德语:Verfremdungseffekt),是由德国戏剧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提出,首次出现在其1936年发表的论文《论中国戏剧表演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s in Chinese Acting)。

 

订阅无论微信公共平台

微信号wulunwhatever

bottom of page